不支持Flash
|
|
|
剧本医生巴赫伯一剂良药“救”中国第一音乐剧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4日21:05 申江服务导报
用6000万,打造一部国产音乐剧!不得不佩服制作方的胆量。 这部中国音乐剧巨制《蝶》即将登陆上海,全剧汇聚了6个国家的顶级艺术编导,历时3年完成。为了让工程浩大的音乐剧运作得如同一部精密准确的机器,《蝶》第一次起用“剧本医生”。加拿大人吉昂·巴赫伯开出了一张良方,救回这出好戏! 诊断:改完了,就能演70年! 让“剧本医生”吉昂·巴赫伯介入《蝶》,实属无奈。 那是去年9月,《蝶》剧的主创人员在巴黎的一次聚会。以总导演法国人吉勒·马修为首的国际团队,与中方的编剧关山等激烈地碰撞起来。经过关山锤打许久的剧本,又一次没有得到完全认可。东方人的含蓄内敛和哲学思考,在老外们的眼里是那么繁复而难以理解,根本不能满足音乐剧的基本要素。“改,必须改!如果按照这个本子,《蝶》可以演7场,改完了,就能演70年!”老外们甚至放下狠话,如果剧本不进行大的改动就集体“退团”。 资深编剧出身的加拿大人吉昂·巴赫伯,在这个风口浪尖被制作人李盾拉进剧组,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可“医生”的天职不是中庸调和,而是开出“苦口”良方,结果,一方要大刀阔斧改动,一方坚决守护剧本的灵魂,吉昂与关山的“医患关系”一度非常紧张。“《蝶》的剧本创作,从头到尾充满了障碍,有人想要哲理,有人想要娱乐,而我想要的是激烈的戏剧冲突,来抓住人的心!” 最终,关山妥协了。 药方:“瘦身”+“调理”+“兴奋剂” 吉昂·巴赫伯把那份坚持从巴黎带到了北京,等整个团队回到中国,“剧本医生”就正式上岗啦! 他先给全剧做上个细致入微的“透视”——把将近3小时的《蝶》拆成30秒一段的小块,一一打印在稿纸上,按情节排完序,再贴到会议室的墙壁。“看到贴满一屋子的稿纸,大家心里都沉沉的。哪些地方是累赘,哪些地方结构错乱,一目了然!”而后是连续3星期不停歇的争执、斟酌、调整。 吉昂先给《蝶》进行一次紧急“瘦身”手术:“短点,再短点!哪怕是一秒钟的拖沓,让观众觉得无趣,就必须无情地割除。”大段大段的唱词和音乐,在吉昂的“手术刀”下,一再压缩。全剧从将近3个小时,简缩到目前的2小时左右。 搁下“手术刀”,吉昂又开出一张“调理”方子,把《蝶》的故事理得顺畅。一张张稿纸被扯下来,扔进废纸篓;一段段情节被挪到它适合的位置,再捏成流畅的整体。如今的《蝶》已经不再是那个“梁祝”的传说,除了保留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名号,《蝶》已经是一部完完全全的新戏。 紧接着,吉昂还添了一剂“兴奋药”,加强《蝶》的戏剧冲突。“音乐剧和暮气沉沉的歌剧不同,那是属于年轻人的!有人说,3分钟如果不能抓住观众,7分钟没有出现观众视听高潮,15分钟无法令观众震撼,就不是好音乐剧。”吉昂说:“当然,音乐剧并没有‘万能药’,但抓住观众是第一位的。” “剧本医生”究竟干点啥? 艺术家,或许永远都不会是“好孩子”。吉昂·巴赫伯也属此类,21岁的他大学还没毕业,就辍学去了蒙特利尔一家报社当记者。在文化圈里混了3年,他居然创办了北美第一份免费法语周刊《Voir》。在沉闷的上世纪80年代,一张时尚的文化服务类报纸自然脱颖而出。此间,他写歌、写小说、写剧本……却越来越满足于自己作为艺术家的存在。10年前,他卖掉了报纸,从主编变身为专职作家,也客串一把“剧本医生”的工作。 以吉昂·巴赫伯看来,“剧本医生”就是运用他的经验,给“患病”的剧本诊断,看看哪儿“肿胀”了,哪儿“失血”了,哪儿“筋脉”错乱了,再开出一张救“戏”良方。重起炉灶从来就不是“医生”的本分,他只要做到在现有的故事大纲里,去处冗长部分,反复加强薄弱环节,整理出一部有卖点有看点的好戏。在好莱坞,“剧本医生”的职位一般专属于资深编剧,据说周薪可以达到25万美元。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