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国际在线:不必过度解读李梓萌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3日09:31 国际在线
作者:叶志军 作为喉舌中的喉舌,《新闻联播》的些许变化都会引发各方的关注。随着 央视《新闻联播》近日推出的四位新主播海霞、李梓萌、康辉、郭志坚已一一亮相。日前,央视官方网站也展开了在线调查,截至昨日,李梓萌的个人得票最高,而她与罗京的组合也最被看好。(12月11日重庆晚报) “央视第一美女”甫一亮相,立刻博了个“碰头彩”。对于李梓萌来说,自然是一件好事。问题在于,如何在“规定动作”之中完美地完成“自选动作”?才是给李梓萌掌声的人们更该关注的。作为一个——主持人罗京想改一个发型,据他自己说都没能得到中央电视台台长的批准——的固定化栏目,只能说目前李梓萌们亮相的象征意义要大于实际意义。 “中国政治生活的一面镜子”的定位,决定了“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天下大事”的宗旨。而在媒体构筑的世界里,《新闻联播》是否再有高处不胜寒之意?已然决定了变与不变的最终归宿。 对于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社会方式,当年的尼采就曾经说过:报纸和那些现代技术一起正在逼使我们的灵魂变得强硬而多变。对于站在中国新闻制高点上的《新闻联播》及其工作团队而言,如何吸收和补充新鲜血液从而使得自己“永葆青春”?是他们必须面对的课题和给出的答案。 17年后的两次审慎的“变脸”,完全有理由使得人们对主持人的改变充满关注。而“画眉(blog)深浅入时无”的浅表的调查解读,却不免使得这种关注走上了歧路。 “如果把一条狗拉进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室,然后在黄金时间连播它一个月,这之后,这条狗就成为中国的一条名狗。”(白岩松)在如此的大背景下,什么才是人们该关注的重点,已然不言而喻。 在一个利益取向多元、价值取向多元开始出现的公民社会里,这个“世界上收视人数最多的一档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也从80年代一直稳定在50%以上滑到5.6 %(央视—索福瑞媒体调查公司)。凤凰(blog)卫视等的“鲶鱼”分流固然不可小觑,但如何让《新闻联播》同样与时俱进,更是“内容为王”的新闻节目必须思考的话题。 在哈贝马斯的公共空间理论中,让更多的人得以参与到公共事务的讨论中,媒体应当成为“公共意见的处理者”,而不是“信息的倾销商”。保障人民的知情权,使得《新闻联播》有许多事情要做,用央视副总编辑袁正明的话讲就是:“对于拳头栏目《新闻联播》,要把握独家强势资源,将时政新闻做得更精、更活、更权威、更大信息量。” 应该看到,随着央视电视栏目末位淘汰制的运行和全国海选主持人的开展,吐故纳新、保持活力正在成为一种共识。如何让新血液带来新活力?是这次《新闻联播》主持人“变脸”带给人们的最大期待。如果仅把眼球停留在着装、声音、形象上,则不免有本末倒置之感,买椟还珠之嫌。而过度解读李梓萌,也只能是对《新闻联播》“变脸”的错误解读。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