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京报:国家大剧院应成为开放的艺术广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8日08:29  新京报

  剧院不是公园,长期面对的也不是游客,如何塑造真正的大剧院文化,还需要更多的公共心态。愿国家大剧院能代表国家,更能包容百家,成为涵养公众艺术精神的开放广场。

  国家大剧院,作为北京泛奥运概念一日游下的新景观,终于正式首演。据报道,1日上午,首场音乐会的站票对外销售,100张站票开售后40分钟内售罄,购票现场甚至一度出现混乱。(见1月2日本报报道)

  一直以来,面对公众,这个建筑比一般的建筑有更多的神秘性。对于它,此前人们关心得最多的还是它别出心裁的外观和财政的巨大投入,这种关注几乎淹没了对大剧院的演出实用性的关注。譬如说有报道称为了控制预算,规划中的小演奏厅被砍掉了,虽然小演奏厅的专业应用价值更大,后来又说可能会恢复建设。这样的事情,缺乏舆论关注,而这恰恰是和艺术家、观众最切身的事,就是让大剧院按照更符合普遍利益和艺术利益的内部形式建造。不幸,这是我们缺乏大剧院文化普及的民众所无法涉及的,只能由媒体和专家们代言。

  我看到大部分报道最不厌其烦地关心硬件,很少深入了解国家大剧院的软件建设结果。在将大剧院富丽堂皇地介绍之后,大部分的媒体自然过渡到大剧院的演出剧目安排上,随着剧院和演出方的宣传节奏,津津乐道于谁首演,剧目安排等等。似乎之前轰轰烈烈的争议已经完全不需要答案。

  专家尽到自己的责任了吗?我留意到直到试演阶段,很多评论者还在质疑它造价的昂贵。这是典型的无效质疑,预算阶段您干嘛呢?这样的评论不仅于事无补,反而遮蔽了在不同时间点上应该关注的不同事实。当然我们也不能怪这些着急的评论者,面对国家大剧院这样代表国家代表人民的超级公共建筑,他们希望这些话能够提醒有关方面注意民众的呼声,这种意愿本身是积极的。糟糕的现实在于,了解国家大剧院内情的专家并非没有,他们却少有情愿替大众立言的。

  建筑学是一项极为专业的学问,不光是“好看不好看”的问题,需要尽可能让最多的观众听到看到最好的声光效果。现在国家大剧院建好了,似乎应该有相关专家对公众仔细交待一下,这个用公共财政建造起来的超级公共建筑,除了装潢富丽堂皇之外,还有什么技术上的幽深之处值得期待。实现了什么,没实现什么,改变了什么,增加了什么,减少了什么……这些都缺乏交待。仿佛一夜之间,国家大剧院就从建造过渡到使用阶段,建造的过程既没有什么交待,结果也无须细究。

  公共建筑的立项需要公众参与。公众参与不是一句口号,它第一需要目标诉求讨论,第二需要知情权,第三需要了解目标达成情况。这三个需要都离不开专业智囊支持。公众如果缺乏代表公众的知识分子的支持,他们的参与只能是盲目的,缺乏建设性的,只能空洞地喊一下“太贵了”、“不好看”之类的外行话,所谓的参与只能流于形式。国家大剧院作为公共建筑,在建成之后,它的公共性就应该体现在向公众好好说明作为一座演出场所,它是否达到了建设目标和预定的水准。

  我还是愿意把国家大剧院想象成一个公共建筑,我想大部分人也不希望国家大剧院像人民大会堂一样包含太多的政治含义,毕竟,艺术需要更多个体的创造性参与才能繁荣和持续发展。剧院不是公园,长期面对的也不是游客,如何塑造真正的大剧院文化,还需要更多的公共心态。愿国家大剧院能代表国家,更能包容百家,成为涵养公众艺术精神的开放广场。

  □子非鱼(blog,子非鱼吧)(资深传媒人)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