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深圳商报:国家大剧院 你为何拒绝开放?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8日11:09 深圳商报
五六百人排成长队,排队最长的等了12个小时,最后只有10%的观众买到100张站票。国家大剧院音乐会低价门票的紧俏程度超过了春运火车票,也超过了北京各大医院的挂号票。一位同事兴奋地说,“强烈建议国家大剧院开卖挂票。” 我不知道国外的大剧院有没有卖站票的先例,反正挺像领导们灵机一动的产物。我揣测管理者的心思,你们不是批评大剧院票价高吗?我这有便宜的,比听东北二人转都省钱,多接近群众啊。再一个,给低收入者一些站票,也算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呢。 但这个举动恰恰暴露了问题,想出这样的主意,并不能粉饰大剧院远离民众的实质。一百个站着听音乐的市民,好像节日里或大检查时摆放在路边的盆花,没人认为这个城市平时也是花团锦簇。 我曾与国家大剧院打过交道,感觉国家大剧院具有政府部门的行事风格,除了对“脸难看”没体会,深受“门难进、事难办”之苦。曾与国家大剧院合作活动,邀请普通市民参观大剧院,但大剧院将三大演出厅门厅紧闭,只准市民绕着演出厅转圈子。媒体记者也叫苦,有的演出根本不卖票,有的成了内部堂会,有的禁止记者采访,有的允许文字记者但禁止摄影记者进场。本是一个招待观众看戏听音乐的剧院,因为造价高,因为戴着“国家”的帽子,因为成了大会堂的邻居,就摆出高高在上的架子,拒人于千里之外,令人失望。 我曾就此问过国家大剧院舞蹈总监赵汝蘅女士,“通过与大剧院的接触,我感觉大剧院很像一个衙门,它为什么会这样的不开放呢?”赵汝蘅回答说,“我不是院长,我不能替院长回答这个问题。对于大剧院的开放性,我其实也有很多意见,它需要完善的地方很多。”当行政领导按照官员的标准,而不是剧院经理的标准要求自己时,国家大剧院也就只能是一个衙门,它面朝上级,背向观众就只能是唯一的选择。 建筑是权力的线条。在权力主导一切的地方,公共建筑很难做到公众参与,公共二字往往名不副实。对于国家大剧院来说,以它目前的封闭、冷漠的气质,是难以被冠上公共建筑的身份的。用评论家子非鱼的话说:“它更应该被定义为国家建筑,用某些专家的话来说,它代表上层建筑。” 一个开放的社会,不仅体现在开放的口号上,它还必须有开放的心态,开放的建筑,开放的广场,开放的剧院。国家大剧院是北京的地标建筑,是北京的形象、国家的品牌。大剧院的建筑风格是开放的,有透明的水,透明的屋顶,内外透亮的外壳,这体现了设计者和民众对它的某种期待,甚至隐含着对一个国家的预期。但国家大剧院现实中的神气和官气,让人们意识到,这个国家离真正的开放还有多远。 但愿国家大剧院成为一座真正的公共建筑、开放空间,但愿它能告别政治走向民众,而不是成为另一个大会堂。国家大剧院不应以“大”取胜,自由与开放,才是它所应有的恢弘气度。 作者:潘采夫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