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流行乐坛独立音乐人暗战选秀歌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5日10:37  北京日报

  -本报记者李红艳

  2007年流行乐坛,平淡无奇、软弱无力。视野中,选秀歌手熙来攘往,然而几乎都是雁过难留声。我们的耳朵变得愈发迟钝、厌倦。不过,幸好有另一股力量在涌动,那就是小众化音乐和独立音乐人的锐意进取,他们彰显出音乐的价值,更凸显了音乐市场上人气与品质之间的不等号。

  □选秀歌手侵蚀乐坛

  上周六晚,张蔷演唱会。没有炫目的舞台设计,没有冗长的煽情段落,这位“迪斯科女王”一首接一首唱着当年的歌曲。台下观众,兴致勃勃地跟唱,或将鲜花献上台……此刻,音乐是真正的主角。那么试想,如果是李宇春张靓颖、俞思远、王栎鑫许飞厉娜站在台上呢?声嘶力竭的喊叫、极尽赞美的口号,甚至盖过了音乐本声,粉丝们沉浸在对选秀偶像的无限崇拜和虚无的狂欢中。

  选秀歌手,是电视娱乐业的成功,却是唱片业的失败。他们来势汹涌,很快占据所谓的主流地位。他们收获着高额的出场费、代言费和眼花缭乱的排行榜奖杯,但遗憾的是,他们几乎都没有广为流行的代表作。人气总是一种“易耗品”,音乐上的底气不足,成为他们未来发展的软肋。

  早在几年前,流行乐坛就鲜见真正的大牌歌手,而选秀歌手的“集体轰炸”,更加剧了这种无奈和无助。韩红等一批昔日的歌坛砥柱,被选秀的锋芒刺痛了双眼,一方面希望通过举办演唱会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为华语乐坛振臂呼号;另一方面也难以掩饰信心不足。“出专辑?等等吧,目前环境不好。”韩红说。

  选秀歌手,除了为流行乐坛带来更多的泡沫外,也再次证明唱片业几乎丧失制造流行、控制流行的能力。趋同的曲风、空洞的内容、粗糙的制作,使得流行乐坛产生流行金曲的可能性日渐降低。与此同时,歌迷群的欣赏水准也在随之下降,传受双方形成恶性循环。

  □独立歌手浇灌音乐

  选秀歌手蜂拥而至,侵蚀着流行乐坛的躯体,也挤占着另一种音乐人的生存空间。那些独立音乐人或曰文艺歌手,在市场和理想的夹缝中挣扎。不过,正应了“触底反弹”的道理,在2007年流行乐坛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他们凭借优良的音乐品质和真诚的音乐理想,调动起人们关注的目光和亲近的行为。独立音乐在与商业音乐的抗衡中,愈发显得有声有色。

  去年10月,星外星唱片一次性推出20位独立音乐人的30张文艺唱片,涵盖民谣、摇滚乐队、台湾原住民音乐等,歌手包括姜昕陈绮贞、洪启、林一峰、木玛、苏打绿等。这之前,林一峰举行全国巡回演唱会,所到之处歌迷沸腾。此外,以万晓利、苏阳等为代表的一批“地下歌者”浮出水面,在赢得大批忠实拥趸同时,也开始在市场上显露价值。曾经穷困潦倒的他们,吃上了靠音乐挣来的面包和牛奶。于严重贫血的乐坛而言,他们又何尝不是在输送养料呢?

  以星外星唱片为表率,越来越多的唱片公司开始身体力行地支持好音乐,号召人们“听观点”,从音乐中汲取营养,而不只是当做娱乐消遣。对创作人和唱片公司来说,如何回归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那种理想主义、文艺气质?在如今商业气息弥漫的流行乐坛,这种思考弥足珍贵。

  “独立势力”的崛起,对流行音乐生态的宏观影响也在显现,主要表现之一就是独立的音乐厂牌越发受到肯定和青睐,比如摩登天空、雷鬼堂、十三月等,满怀信心地相继推出一批歌手及有质量的作品。另一方面,很多歌手毅然抛弃资源丰富、家底殷实的大唱片公司,而选择当“个体户”或加盟独立厂牌。“独立厂牌”资金薄弱,制作、推广预算远远无法和那些大唱片公司相比。不过,它们对音乐人而言又是最自由的,能提供宽松的创作环境。同时,它们又是最贴近乐迷(尽管数量相对少)的,能准确把握乐迷需求,因而往往拥有自己的铁杆支持者。不少业内人士大胆预测,独立音乐、独立歌手将成为日薄西山的商业流行音乐的掘墓者,亦将可能成为未来流行乐坛的主流声音。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