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新闻午报:从“张殊凡事件”解读网络暴力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3日11:01 新闻午报
按照惯例,每年头一句流行语都来自于贺岁片或春晚,而2008年格外不同。“很黄很暴力”这句文白不通的口语竟成了时髦流行语,而且比去年“太有才了”来势更猛———某电视台关于国家发布《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的报道中,13岁女孩张殊凡在镜头前说道:“上网查资料时突然弹出一个网页,‘很黄很暴力’,我赶紧把它给关了……” 新闻很简单,意图很明显,结果很暴力。有人认为这则新闻充满喜剧色彩,有人则强烈反感。于是,许多网民围绕“很黄很暴力”这个关键词和句式展开联想,张家小女成为恶搞对象———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视频、图片、漫画、打油诗甚至张殊凡的履历资料,有关“很黄很暴力”的消息堆满论坛,声讨者有之,辩解者有之,冷眼旁观者有之,浑水摸鱼者有之……充满个人情绪和暴力色彩的语言,把13岁的张殊凡拖进网络漩涡的中央。 追根溯源,最初挑起话头的无非觉得新闻事实太硬,小孩说了成人话———剔除报道的倾向性,张家小女也不必承担如此的舆论压力,她不是公众人物,也不是社团发言人,只不过偶然成了“出气筒”和“替罪羊”———舆论矛头从事件转向人物,网络也失去了就事论事的公正态度。对此事件网络无休止的狂轰滥炸,一些网民在比谁的语言更野蛮更凶残更恶毒更能置人于死地———也许尚未见识网络究竟如何“很黄很暴力”的张殊凡,终于领教真正的“很暴力”。 人言可畏,“围剿”张殊凡只是网络暴力的一个缩影。在此之前,网民发动“人海战术”对抗的是虐猫者、拜金女、纸老虎之类容易站在群体对立面的社会现象,而“很黄很暴力”却造成同样的结果。“张殊凡事件”的出现绝非偶然,也绝非网络暴力的极致体现,因为此番暴力中心不是为非作歹者,只是个“说错话”的未成年人。由于匿名的无所顾忌和法制的技术盲点,公民的道德问题从现实转向虚拟空间,网络暴力的烈度更为强大。假设现实可以脱离虚拟而独立存在,那这只不过是又一轮的虚拟游戏,但网络早已侵入社会层面,虚拟世界的阴影要比真实的恐吓更难以摆脱。某些脱离道德轨道的“恶搞”,使辱骂也成了堂而皇之的“正义”举动。搞笑过了头,就一点也不好笑。 “网络暴力”如今不只是游戏里的耍刀弄枪,而是一股莫名的邪火,在涤清丑恶时也造成社会规则的毁坏。精神空虚的网民能量积郁无处发泄,变成一遇火星便将爆裂的寄主,恶搞时的自我满足是他们炫耀的资本,而“从众心态”也造成了法不责众的心理暗示。少数网民滥用话语权,使具侮辱性和攻击性的暴力词汇快速传播,网络的技术特征使谩骂与诬陷都无须负责,只须放把火转身便能逃之夭夭。某些网民在质疑网络究竟有多暴力的时候,自己已成为了网络暴徒和帮凶———易冲动的年轻网民缺少悲悯之心,论坛则是推波助澜的凶器。网络道德的培育要比查抄一两张盗版光碟的工程更为艰巨,网民的舆论监督不应等于暴力,社会需要有节制的隐性网管,是公正健康的网络生态。 “很黄很暴力”不幸成了流行语,张殊凡不幸成了受害人。从“张殊凡事件”折射出网络暴力的危害,远比去年同一时期的“熊猫烧香”更为可怕。2008年对张殊凡而言可能是不愉快的一年,而每个图口舌之快而荼毒网络的人,都是难逃干系的罪魁。□王晨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