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闯关东》:一部精神文卷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9日10:44 辽沈晚报
中央一套热播的《闯关东》,与大多数开年戏路不同,他没有武侠和诸侯英雄,而只是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数千万山东平民百姓闯关东生活的一个缩影。对于很多人来说,“闯关东”是陌生的,因为它是山东人在特定历史阶段内特有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它已成为历史,但“闯关东”精神却使人们为之感动、为之亢奋。“闯关东”,看似小家大事,却是记录人们果敢、智慧、勤劳和坚韧的一部长篇精神文卷。 文化品读 在“土腥”里踏上文化的寻根之旅 韩浩月(blog) “山东人闯关东”的历史持续了300多年,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留下了悲壮一页,但一直以来,文学和影视却对这一时期关注度不高。这次山东人和东北人联手打造的这部电视连续剧,往大里说,他们完成了一项历史赋予的使命,往小里说,他们给观众——— 尤其是华北、华东和东北地区观众,奉献了一部可供茶余饭后感怀唏嘘的电视剧,也为回想那段往事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随着电视剧结尾的临近,围绕该剧的相关话题也不断衍生出来。其中,两地后裔最为关心的话题,应该也是多少年来有无数人问过的一个问题:山东人为什么要闯关东?。“讨口饭吃”、“寻个活路”可能是这个问题最普遍的答案。清朝末年到解放前,对于连年身处兵荒马乱、天灾人祸之中的山东人而言,地域辽阔、土地肥沃的东北,生存的希望和发展的空间都是一个巨大的诱惑。这才有无数山东人,像剧中的朱开山一家那样,走上了艰难困苦的迁徙之路。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朱开山一家,浓缩了当年闯关东人群的酸甜苦辣、爱恨情仇,很具有代表性。为了拍摄好这部戏,编剧做了大量深入生活的采访,比如编剧讲述到这样一个小事例:一个名叫老隋头的人,幼时随父母闯关东,父亲途中去世,母子餐风露宿走了两年,春节到了,母亲对孩子说,“过年了,你去河里打桶水,咱娘儿俩把脸洗干净,喝口水就算过年吧……”这些来源于生活的小细节,贯穿于《闯关东》始终,它在现代人看来,匪夷所思,而在整个闯关东的辛酸史中,却充斥了这些听了让人头皮发麻的小细节。 电视剧《闯关东》的拍摄,最大的意义还不在于为荧屏增加了一个精彩的故事,而是对那段重要历史的抢救。随着时代的更迭,那些颇有传奇色彩、能体现民族精神的事迹,已经逐渐被淹没在历史的河流之中。《闯关东》的拍摄,迎合了两地人民寻亲、寻根意识的苏醒( 听歌 blog),观看《闯关东》,等于踏上了一条便利的文化寻根之旅。 《闯关东》再次验证了由小人物看大历史是获得观众青睐的不二法宝,这是选题和立意的成功。在演员上,李幼斌、小宋佳( blog)和牛莉等人的表演获得了观众的交口称赞。但《闯关东》和一批诸如《大宅门》这样的宅门戏一样,为了获取更多的戏剧冲突,在情节编排上偶尔生硬的痕迹,颇有天下的巧事碰到了一起的意思,在对人物英雄一面的塑造上,也有夸大的嫌疑,但这对该剧的真诚构不成威胁,或者说,正是有了这些或许可以称之为缺憾的地方,才使得《闯关东》具备了一股令人感动的土腥味。 金字品牌 “山东人”赢得了一张新名片 齐大众 新年伊始,央视一套大戏《闯关东》火了,山东人和山东精神也火了。 山东人在全国向来口碑不错,这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中多有描述。但作为一个群体,山东人到底都有哪些特点?想不起有哪部作品能全面、准确地表现出来。现实中外地人总夸山东人好,你要问山东人好在哪里,用的最多的关键词是:“吃苦耐劳”、“热情好客”、“诚实可交”,还有一条是“很能喝”。 山东人听到这些评价,欣慰,自豪,但又觉得缺少些什么,有时还会从中品出贬义的味道。 《闯关东》写的虽然是一百多年前的山东人,但真实的故事,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让全国观众对山东人有了新的认识:山东人富有开拓精神,面对天灾人祸造成的生存危机,2000多万山东人选择的不是听天由命坐以待毙,而是往外闯,靠艰苦奋斗开拓生存空间,到千里之外的东北大地顽强地扎根、生存、创业和发展。这与历史上多次发生的官府强制性的大规模移民不同,主要是发自民间,出于主动,充分表现了山东人坚忍、顽强、勇敢和勤劳的精神,是真正的人民创造历史的典型例证。 山东人下地会务农,进城能经商,足智多谋,生财有道。山东人善良厚道,靠诚信立身。山东人深明大义,国难当头挺身而出,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不怕流血牺牲。可以说,《闯关东》集中展现了山东人的优秀品质。 先进的现代传播手段加上巨大的影视感染力,将会有效地提升山东人的美誉度,扩大山东人的品牌效应。美誉度是什么?是软实力。“山东人”三个字成为金字品牌,价值无限。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