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诺曼-莱布雷希特专栏:谁害怕听古典音乐会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31日17:31 外滩画报
只要一有人预测交响音乐会的终结,立刻就会从四面八方传来令人放心的消息。要么是英国乐团协会为音乐会听众提供了一种无线小装置,可以让你同音乐互动;要么是唱片公司花了100万英镑签下一位学生妹小提琴手;要么是大名鼎鼎的独奏家宣布古典音乐的听众比任何时候都要多。 生命消逝前的回光返照,并不能改变悲剧的结局。英国乐团协会两年前经过讨论决定推行一种无线电子仪器Co-Co(“音乐会伴侣”Concert Companion的昵称),听众可以在小屏幕上阅读片段的文本信息,同时还能放大观察指挥汗淋淋的眉毛和大提琴二席的乳沟。这玩意儿可能有创新的价值,但很快就会随着人们对主菜单的审美疲劳而消失不见。 DG唱片公司重金签下BBC的2004年度青年音乐家得主妮寇拉·本内德蒂(Nicola Benedetti),同样无力回天。DG现在也开始搜集美女资源,本内德蒂是个有意大利血统的金发苏格兰女孩,被小报称为“苏格兰最性感的明星”。当时年仅17岁的她婉拒了模特公司的邀请,而打算致力于改变古典音乐在年轻人中的形象。当然,不久DG就发现妮寇拉的唱片在乡村小镇的中年男性客户中销路尤其好,要么就是老奶奶买来给小孩当有教益的生日礼物——这与过去20年中所有神童的作为并无二致。 新观众?什么新观众?古典经纪人看到经典FM在英国有6 0 0万听众后,立刻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以为复兴的机会就要来了。但经典频道的听众基本上很被动,他们可能会打开广播,但很少会购买音乐会票,也不会把自己的口味从莫扎特拓展到其他作品。从经典FM开通至今,英国的音乐会听众一直在稳步下滑。同时,许多乐团的教育投入并不成功,除了培养出一小撮以古典音乐为终生兴趣的小孩以外一无所获。 世界为何对古典音乐失去了兴趣,这真是一个谜团,几乎任何听上去合理的解答都有商榷的余地。比方说注意力的集中时间,许多专业人士认为是观众越来越无法忍受长时间的精神集中而导致了音乐会的衰落。如果政客们讲话都简明扼要,我们又怎能指望选民们能坐着听完一部布鲁克纳交响曲? 这是颇有说服力的观点,但我觉得它既愚蠢又谄媚。我身边到处都有不同年龄的人可以津津有味看完4个小时的《李尔王》、《指环王》或者网球大满贯决赛,但只要在古典音乐会呆上10分钟就会开始在座椅上蠕动,想着自己到底犯了什么罪要被关在这个肃杀得好像关塔纳摩监狱一样的鬼地方。 一个电子小发明让他们产生了机械控制的错觉,但这可不能保证他们永不厌倦,更别说舞台上那些还没有发展出音乐个性的儿童独奏家了。凡此种种都是绝望的机关算尽,而不是解决文化危机的正途。 如果注意力减弱不是古典音乐受到冷落的原因,价格一样不是。现在大部分音乐会票价都不到电影票的零头。伦敦交响乐团(听歌)曾经卖过4-5英镑的价钱,但还是没能吸引到新面孔。让我们面对现实吧:在一个忙碌的国际大都市中有许多“反引力”,再低的价钱也无法把大多数人吸引到交响音乐会上来。 那么,到底是什么把人们吓跑了? 简言之,氛围。交响音乐会变得笨拙已经有半个世纪了,它在晚上的黄金时间开始,一演就是两个小时。如果要改变这项仪式就会给音乐家和订票的观众带来不便,所以最好不变。 唯一能够吸引到20多岁年轻人的是那种按照他们的生活节奏来进行的音乐会。在马德里和巴塞罗那,音乐会晚上10点开始,常常挤满了年轻人。而其他地方,音乐厅像老年会,礼数要比真心崇拜更为人所强调。30年前,我二十五六岁,常常坐在皇家节日大厅舞台后部的合唱队座位,为了能够研究指挥的表情。当时,我是那一排里年龄较大的孩子。现在我都快六十了,居然在听众里还算最年轻的。听众老龄化是音乐会生活中已被承认的事实,不太被注意的倒是其他人的年龄。我们希望看到的指挥都是70多岁,而50岁以下的乐团经理几乎没有。凭什么一个热血沸腾的后现代青年,要花上一个晚上同行将就木的老朽们呆在一起,哪怕有一个“Co-Co音乐会伴侣”来添些小情调? 其他艺术形式也有严格的传统。你可能会争辩说,剧院也没有改变时间或者礼仪啊。但是剧院一直在修改更新它上演的节目,让莎士比亚和席勒能够经得起品特、奥斯本的挑战。剧院已经磨练出了让人惊艳的能力,而古典音乐会依旧麻木不仁地依靠着那些烂熟的调调。 还是有办法改变氛围的。比如可以为40岁以下的听众设计40分钟的音乐会、在周末提供免费的托儿所、试一试晚场音乐会,等等。只要真心想去改善音乐会的固有经验,就一定能做到。然而,任何好的心理医生都会告诉你,古典音乐行业首先得主观上想去改变,而我还没发现这种苗头。老人帮不会放弃他们的霸权,最后一个走的人还是得礼貌地关上灯。 译/盛韵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