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评论:《赎罪》不该仅仅是原谅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4日03:58 京华时报
无论是精致的画面还是精确的剪辑,都不能帮助《赎罪》给人以更深刻和更长久的震撼。与西方无数以救赎为主题的伟大艺术作品相比,《赎罪》充其量只是一部讨论原谅的电影。原谅是他人的权利,救赎却是自我的拯救和解脱。13岁女孩布莱奥尼·泰丽思恶作剧级别的伪证,毁灭了两个年轻人的生命。她想得到被自己伤害的人的原谅,但他们已经听不到她的忏悔,她的一生只能在自悔自责中度过。在这个故事里,《赎罪》的目光始终聚焦在布莱奥尼伤害的对象上,醉心于这对情侣可能的幸福生活和现实里悲惨结局之间的对比。仿佛通过这样的描述,才能让观众体会,布莱奥尼犯下的是多么可怕的一个错误。一个有“罪”的人如何面对自己,如何在勇气、良知和罪恶感中自我挣扎、自我放逐和自我拯救,影片还远远没有涉及。 西谚有云:“年轻人犯下的错误,上帝也会原谅。”更何况,布莱奥尼犯错时只是一个13岁大的未成年人。让一个孩子用这种方式将“罪”背负一生,是否过于残忍?即便在年龄问题上不予深究,但我仍然要问,在布莱奥尼作伪证的因与这对情侣双双死于战争的果之间,真的存在牢不可断的逻辑链条?受害者、强奸犯、当时的司法制度,还有那场战争,是不是要为这对情侣的悲剧负上更大的责任?我无意为布莱奥尼开脱,我只是希望在惋惜和感动之外,《赎罪》对人性的展现能够拥有更广阔的视野。 《赎罪》形式上的最大特色在于不断地对同一情节进行主客观双重叙述,“设谜———解谜”固然增加了观影乐趣,但我仍要说,这是毫无必要的炫技。一个13岁女孩充满偏见的主观世界,不值得浪费这么多笔墨。况且在影片的叙述里,真实与幻想之间的区别从来没有被混淆过。那种《罗生门》式的关于世界观的哲学困惑,并不属于《赎罪》。 (王陈)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