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京报:PS不只是个道德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8日09:38  新京报

  作者:李必达

  “大家来找茬”是一个广大网民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当这个“找茬”的对象是新闻照片时,参与者的热情尤其高涨。近日,国内新闻摄影师在重要比赛中的获奖作品接连受到作伪的指责(见昨日本报)》。

  作伪,是在“假恶丑”之列,迎面而来的当然是“道德”的拷问。时评家们也借这样的事件,向全社会发出“道德回归”的呼唤。不过具体到新闻摄影本身,光考虑道德或许并不管用。

  图片与文本一样,都可以成为新闻传达的渠道。所要求的无非就是真实、客观地表现新闻事实。再高一点的要求就是多少实现那么一点审美价值。不过,这两条渠道的具体属性并不一样。文本的“优美”,形式比较简单,过度修辞往往适得其反。更重要的是,新闻特写的某些虚构细节往往无从查考,因此也无法被证伪。

  新闻图片的麻烦可就大多了。尽管谨守真实性是它的基本原则,但新闻图片依然是以造型艺术的形式出现的。它所面临的审美压力远远大于一般的新闻文本。布勒松、萨尔加多、尤金·里查德这样的新闻摄影大师,他们的作品可以被挂在美术馆的墙上,被供在拍卖行的玻璃柜子里,甚至被钉在起居室的墙上作为一般装饰,而“报告文学”却永远无法成为与小说、诗歌、戏剧比肩的文体。

  受到审美需求挤压的新闻摄影,因此显出了一种游移不决的困惑。受到这种困惑影响的,不仅是中国的摄影师,也包括国外的摄影师们。甚至在新近一届“荷赛”的获奖作品中,依然可以看到这种新闻立场与审美逻辑的冲突。获得一般新闻单幅二等奖的作品《乍得苏丹边境冲突》,呈现的不过是沙地上的杂乱脚印。评委显然想请观众们借助华丽的构图,自行想象冲突的真实情况。而获得新闻人物类一等奖的作品《埃及边境铁丝网》,也是典型的以虚见实之作。铁丝网上挂着一件空空的女装———这种“没有人物的人物摄影”引发了一阵批评。再比如今年的年度最佳《美国士兵在掩体内休息》,被评委会认为体现了“一个男人的疲惫和一个国家的疲惫”。人的疲惫可以通过影像直接反映出来,但“国家的疲惫”就未免糅进太多审美与虚构的冲动了。作为一个风向标,重要新闻摄影比赛在评选标准上的游移自然直接影响了每一个摄影记者的实际操作。

  回过头来再看此次身陷“PS门”的诸多新闻摄影作品。其中虽然有“刘羚羊”这样强行制造新闻的恶性举动,但绝大多数作品的PS还是停留在审美层面的。拍摄者希望借助PS技术,让自己的作品在构图上更完美,在效果上更突出。这正是新闻图片作伪的主要原因———无论是《为什么不回家》中的乌云,还是《广场鸽》中那只被复制的鸽子,均是如此。回顾近年来的新闻图片作伪风波:《安徽日报》头版、《东方今报》头版出现的PS图片,路透社的摄影师哈吉PS其以色列空军空袭贝鲁特一图的目的,也无不是出于这一目的。

  当新闻图片对新闻事件本身的真实反映让位于一般的审美冲动时,PS成为辅助手段也就不足为奇了。现在的问题是,至少在相当一部分人看来,诸如“乌云”与“鸽子”这样的修饰是毫无必要的。甚至有比赛评委表示,即使没有PS,这些图片依然可以获奖。这样,问题就不仅仅局限于道德与技术———相关当事人的审美能力似乎也可疑了。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