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京报:怎样给孩子讲京剧?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9日09:28  新京报

  作者:东东枪

  编者按:前些天,教育部说,将在10个省市的中小学内开展试点工作,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教育部表示具体曲目将由专家委员会选定。京剧爱好者东东枪应约撰文,就进课堂的京剧剧目提出建言。

  是否应该在中小学生中推广京剧,是要从文化、教育等大视角去考虑探讨的问题,我对此素无关注,不敢妄言,但作为一个喜欢京剧的普通戏迷,我多少有些质疑的是———教育部所开列出来的要推广给中小学生的15段京剧中,诞生于“文革”时期的“样板戏”占了10段,以这样的曲目阵容、以人人学唱的方式,向中小学生普及京剧这门传统艺术,是否合适?

  我并非否定京剧样板戏的艺术成就,但样板戏毕竟不是京剧的主流,既然要让中小学生了解的是一门数百年传承下来的传统艺术,最好还是拿些货真价实的京戏出来给小朋友们看。

  另外,弘扬推广京剧艺术,是否真有必要让中小学生们一学期学唱一段儿,似乎也值得斟酌。京剧唱腔复杂,并不容易掌握,强行教学,恐怕效果不会好。但如果是为了推广、弘扬,我个人觉得,倒不如把每人学唱15段,改成在中小学的九年中,让每个人都能完整地欣赏15出京剧———9年,15出戏,每学期大概只需两个小时左右,比学会一段京剧唱腔用的时间要更短。欣赏时,由老师带领、讲解,观看经典京剧作品影像资料,观看途中随时讲解,看完之后还可稍做讨论。

  15出戏已经是个很好的起步,真对京剧有兴趣的,看了这15出,不用人教,也会自己找地方学唱去了;看完这15出戏还没兴趣的,哪怕不喜欢,也已大概对京戏有了个了解———如果每个中小学生都完整看过15出京戏,京剧的普及程度怕也已经算是非常不错。

  说到具体的剧目,我觉得,选择的标准应该是,要从行当、流派、风格、年代等角度全面展示京戏的特征,要尽量通俗不要太难懂,还有最重要的是要好玩儿、好看,以激发兴趣。

  我相信,有很多剧目(无论传统或现代),都完全可以满足这个标准,如《霸王别姬》、《李逵探母》、《群英会·借东风》、《铡美案》、《白蛇传》、《武松》、《金玉奴》、《锁麟囊》、《四进士》、《挑滑车》、《赵氏孤儿》、《四郎探母》、《智取威虎山》……

  既然要推广京剧艺术、弘扬传统文化,就至少要让孩子们知道京戏不只是一个个的唱段,还有精彩的台词对白、身段儿做派、功夫武打;

  要让他们知道京戏伴奏竟然可以没有交响乐队,而只是锣鼓铙钹、京胡二胡等物;要让他们知道京戏里的行当分为生、旦、净、末、丑,而不是按革命或反革命来划分;要让孩子们知道京剧有着几百年的传承,而不是某场政治运动的产物;要让孩子们知道京戏不是个必须板起面孔拿腔做调装模作样枯燥无聊的玩意儿,而是又好玩儿又好听能让人跟着哈哈大笑或者潸然落泪的东西;

  还要让他们知道,京戏是戏、是剧,那里头有人物、有故事、有历史、有家长里短,有国仇家恨,有儿女情长,有悲欢离合。那些哼哼唧唧的悠长拖腔,并非无缘无故,那些稀奇古怪的哭哭笑笑,原来事出有因……

  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知道,并不是只因为他们生在中国,热爱京戏,甚至会唱京戏,就成了他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成了凭空增加的一项考试内容,成了一个咿咿呀呀响在耳边的不知所云的噩梦。而他们或许不能理解的那些对京剧满怀热爱的人们,并不只是因为有强迫推广,并不只是除了“样板戏”外别无选择,而是因为京戏确实有趣、好玩儿、美好、动人,才为他们所喜闻、所乐见、所热衷、所痴迷。

  我总觉得,文化的传承,不能依靠强迫。让孩子们学会几段京剧的唱腔,远不如培养出他们心底对京剧、对戏曲、对传统文化的那一点小小的热爱。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