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东方早报:京剧怎么就不能进课堂了呢?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3日09:43  东方早报

  作者:林黑

  主管教育的人真又是好心办了蠢事?规定中小学生学跳集体舞的莽举刚刚被诟病,教育部“试点京剧进课堂”的做法又引来了反响。他们好像在不恰当的时候对着不应该的时代晃动了一块红布,专引负面效果。

  “试点”把广东省也包括在内,这表示谁都不能例外,传承文化是大家的事。但也明确了不是命令性的,人们一致反对强大的垄断性“北方文化”,这种反应可能杯弓蛇影了。选本虽不精湛,却仅属技术问题。京剧确实式微了,让试点进小学和初中也是种拯救的努力。

  侯宝林大师的不朽相声作品里,有相当的部分与京剧紧密结缘;不朽电影《霸王别姬》将时代巨变下京剧艺人个人命运的动荡起伏刻画得淋漓尽致。电视剧《刘老根》中有生龙活虎的“二人转”,电影《刘跃进》里也兜售了“河南坠子”。给点阳光,它们都能灿烂,今天是京剧,明日就可能是昆曲!不存在谁排斥谁、谁抢了谁的名额问题,未来的世界是“美美与共”。

  你以为才子佳人开始是想成为才子佳人的?非也,只是后来被定义成那样子。你以为学点京剧皮毛就都是艺术家坯子了?“没准接下来要普及韶乐了!让大家像当年孔子一样三月不知肉味,省得大家吃不起肉不快乐!”“哪天要求小学生学习甲骨文,你们不要觉得奇怪。”———真是骇人听闻,京剧成了那么古老的东西!

  之所以引发群起而攻,有领导素质的苍白,有推销方法的欠圆润。论者从很多角度提出刁难,仿佛面面俱到,本质上是不爱的问题,是对历史的无情寡义,甚至是些八股论调:逢规定必反总是讨掌声的。抗议声讨有时候就是一场大的嘉年华,暂时兴奋了表皮而已。要知道:“北方”已不仅仅是那班居住在北京的人的专利,而是中华民族的浓缩和主要特征;京剧之外,还有什么有资格恰当代表我们的国粹?

  去年一部大热电影里有这样的对白:“我是永远也回不去学校了。”———现在那些自以为不必再进学校的文人学者们,张口就是“终极人文关怀”、“自由平等”、“普世价值”,似乎这些万能膏药一样包打天下。他们单单忘记了:一个人的知识有限,以有限的知识面而对无限的领域,就不自觉展露骨子里的傲慢浅薄。

  无论什么季节,孩子们唱唱“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总有积极意义的吧;而且此举并没有额外增加学生的负担,齐如山先生的好书该多卖几本吧?

  厌恶京剧,厌恶传统,厌恶中国文化,然后把歪理说成民意,真有一班人已经自外于祖国的传统。这回也真是好机会,让他们肆意暴露自己的不丰富和不宽容。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