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京报:德云社可别成了“受迫害狂”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3日09:32  新京报

  作者:拇姬

  都说曲艺演员江湖气重,和他们接触不多,一直没能见识到。这两天新浪博客(blog)上风起云涌,德云社的演员一窝蜂把匕首和投枪亮了出来,终于知道了“江湖气”为何物。

  8日,何云伟在其博客上发布题为《无题》的文章,声称观众们或许再也看不到德云社的演出了,原因是“某位‘前辈’”在两会上再兴提议,建议全面封杀小剧场曲艺演出。相声爱好者们显然被这样的消息激怒了,相关的评论与考据随即在博客及网络论坛上蔓延开来。有网友指认,这位“前辈”就是姜昆

  “姜昆有意封杀小剧场相声”,这种说法恐怕是有点问题的。根据某些相声名家的说法,姜昆就是“相声回归剧场”这一提法的始作俑者。而如今在北京、天津等地,以小剧场形式进行定期演出的相声团体并不少,相关的茶馆、小剧场两地也至少各有五六处之多,参与演出者,不乏姜昆的“亲支近派”。在这种情况下,他又怎么可能提议封杀小剧场相声呢?事实上,尽管作为中国曲协的党组书记,姜昆一直在批评曲艺表演中的某些“偏俗”的问题,但却明确反对以此为借口取缔相关演出。今年1月初发表于《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中,他就提及了某些人要求限制此类演出的情况,并认为“这些意见值得斟酌”,认为应当以“引导、改造、加工、提高”为主。而今年姜昆提交的提案,讨论的也只是“灰色文化”,其中“用低级庸俗的表演和下流黄色的笑话取悦观众”的说法,看起来也更像是在说其他一些曲种,而与相声无关。

  可是,“反三俗”的声音在民间文艺界中的确一直存在。早在侯老爷子执相声之牛耳的时候,就已然开始甄别传统相声表演中那些不能见容于“新社会”的内容了。后来,马先生也继承了这一思路,并开创了那个名叫“歌颂型相声”的非正式相声流派。

  相声的根本目的是引人发笑,供人娱乐,而不是教育的工具。打开收音机的,走进茶馆剧场的,相声听众就是为了图一个乐。要求相声“玩高雅”实在是有些难度———用高雅的东西引人发笑,这恐怕也不是什么很严肃的事情。老先生们也曾经讽刺过这种求高雅、求教化的做法,苏文茂先生在《汾河湾》里要求在原先的唱词中“改一句计划生育内容的”,就很妙。

  站在舞台上,坐在电脑前,有些东西,自己心里有数,说出词来,写出字来,知道拿捏“俗”的尺度,这当然是一件好事。至于那些东西究竟是不是“三俗”,对精神文明建设究竟会不会产生破坏作用,别人爱怎么说,就让他怎么说嘛。如果姜昆先生真的说过要封杀“小剧场相声”,要斩断德云社衮衮诸公的谋生之路,那当然需要批评,匕首投枪尽管上,讨论得越深入越好。可现在的问题是,姜昆表示那不过是1995年的旧提案,与德云社完全没关系。从种种迹象来看,他甚至反对限制“小剧场相声”,这样一来,德云社以及众多钢丝的猛烈攻击就有点无事生非了。

  回顾德云社的历史也不难发现他们特别敏感的原因。这个演出团体一直在致力于追溯相声传统,拓展相声空间的努力。这自然免不了恢复一些“民间”特有的东西。因此,德云社一直面临“三俗”的攻击。“反三俗”一度成为社会文化关键词。在这个过程中,德云社确实受了不少委屈,但也得到了一大批相声爱好者的支持。同时,经过反复的摔打与磨砺,“三俗”这个词的本意也被瓦解,而获得了新的意义。

  因此,从某种层面上看,现在德云社的部分成员已经将“三俗”视作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甚至是一种“反向的道德高地”。站在这个“反向的道德高地”上,德云社看起来如同一个“文化英雄(新京报:德云社可别成了“受迫害狂”)”。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德云社的成员们一看到某些提法,就会主动地对号入座。

  这种做法一点也不英雄,反而很像“受迫害狂”。何必呢?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