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东方早报:姚周之后,上海滑稽戏向何处去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31日08:49 东方早报
作者:吴琦幸 滑稽泰斗周柏春先生的辞世,又引起海上曲艺界以及文化界的省思。滑稽,这一为广大江南人士喜闻乐见的传统曲艺,目前观众越来越少,而且滑稽艺术的质量也在不断下滑,渐渐低俗化,令很多喜爱滑稽艺术的人士忧心忡忡。 周先生生前就一直担忧滑稽戏走向低落。对于现在的滑稽庸俗化,他总感到忧愁。周先生曾多次对女儿周伟儿说,滑稽不是这个样子的,它不仅不庸俗,甚至还很高雅,能够给人以人生的启示。他认为滑稽应该“不油不流不俗”,“有文化的滑稽是幽默,没文化的幽默是滑稽。”这是滑稽大师留给我们的金玉良言,也是对于这门艺术式微的一个警告。 我是滑稽戏的爱好者,严格来说我是姚周滑稽艺术(姚指姚慕双,周柏春之兄,也是滑稽艺术家)的爱好者。和很多爱好姚周滑稽艺术的人一样,我从小就在姚周滑稽艺术的熏陶下成长,于今虽然生活在美国,但回忆起姚周的表演仍感醇味浓郁。居住在洛杉矶、来自台湾的徐大卫医生说,他1940年代生活在上海时,姚周滑稽已经风靡江南。他从小喜欢打弹子,不爱学习,听了姚周的节目之后,将弹子全部扔光,专心学习,后来在美国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医师。 2000年,洛杉矶的上海人举办了一场龙之春大型文艺晚会,姚周是特聘的重量级艺术家。当时在蒙特利公园举办的至今为止海内外唯一一场“姚周滑稽艺术讨论会”上,徐大卫特意谈起此事,并说:“由于你们的节目使我改掉了恶习,专心学习,才有今天,我要为你们做点事情。”此事在当时传为佳话。 作为当年这场演出的主办者之一,我与姚周同吃同住十多天,对于姚周的人格、艺德均有多方面的直接的观察,可以说,姚周的滑稽是中国人幽默的代表,也是滑稽艺术达到高峰()的代表。而正是由于他们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在人格上严格要求,在艺德上谦虚谨慎,才使他们成为一代大师。 在空闲的时候,我常常看到周柏春老师口中念念有词,手指头在不断地划拉。于是我就好奇地问:“周老师在念经吗?”周先生微微一笑回道:“我在练功。”原来周先生为了做到曲不离口,拳不离手,闲暇时总是念绕口令练嘴功。他同时还在动脑筋,他说,文艺界人士中的名字以关骕骦的笔画最多,又一口气举出一连串笔画繁多的文艺界知名人士。当然这些字必须用繁体字来写。在与我们闲聊的时候,周先生还谈到解放前有一年苏北发生天灾,饿殍千里。他读殍为“浮”,姚慕双先生马上在旁边打断说:“三弟,这个字读piao(二声),不是浮尸的浮。”他们的认真劲可见一斑。而在洛杉矶上台演出的那一天,姚周两位老师一早起来就在旅馆门口对台词,要知道这都是他们两个合作了几十年的经典段子啊,其中有“学英语”“新老法结婚”“宁波音乐家”“各地堂倌”等等,他们已经讲得滚瓜烂熟了,还在一字一句地练,而且还再三跟我说:“吴先生,你们不要客气,观众要求来多少次,我们愿意加多少段。”那一天,圣盖博歌剧院都坐满了观众。很多人住在美国的天南海北,来美国30年没有碰过头,由于姚周的演出,使很多家人团聚,姚周的滑稽段子成为合家团圆时的快乐笑声。 当然,这样的大师也只有在一大批热爱滑稽的观众中才能产生。“滑稽”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的“滑稽列传”,当时只是指说话流利、善于用反语,辩解敏捷的一种人物,东方朔就是其中的代表。上海属吴方言地区,用滑稽这个词来表明这个剧种,表明这门艺术用发噱、幽默的语言针砭人性中的阴暗面,用夸张的手法暴露生活中的各种可笑行为,从而让人警醒。滑稽的穿透力是很强的,有点像美国小说中“黑色幽默”流派,看似十分通俗,其实只有懂得滑稽幽默的人才能够欣赏、理解。而今天很多年轻人只懂得盲目模仿歌星、影星,或者几个所谓的笑星。究其原因,就在于缺少文化内核的支撑,使其只能流于低俗的水平。姚慕双先生已经在几年前辞世,现在,周柏春先生也撒手西去,这使人们不免担心,姚周之后,上海滩真正的幽默艺术到哪里去找? 四年前,姚慕双先生以86岁高龄辞世的时候,我从美国托人送了花圈敬悼。今天周柏春先生以同样的86岁高龄辞世,我谨以此文表示悼念,同时对姚周滑稽艺术在海内外的巨大影响表示敬意。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