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连晚报:《黄石的孩子》与《面纱》有点相像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2日14:55 大连晚报
3月31日上午,来自全国乃至境外的200家媒体的记者,与部分黄石市民一起,观看了人道主义巨制《黄石的孩子》(blog)。好莱坞的导演,好莱坞的编剧,美国的两名主演,显示这是一部好莱坞影片,尽管其中还有周润发( 听歌)、杨紫琼这样的中国演员,尽管故事彻头彻尾地发生在中国,拍摄地也在中国。 影片的风格是好莱坞的,不紧不慢的叙事节奏,不事张扬的画面和色彩,都带着好莱坞的味道。众老记说:“如果放在国内某些大导演手里,那非得把这一路拍得险象环生、充满曲折不可。”但好莱坞就是好莱坞,当过于突出的细节有碍于表现人物的时候,他们宁可把细节割爱。导演罗杰·斯波蒂伍德说,由于周润发太性感了,所以为了不让他与女一号的激吻戏过多吸引了观众的眼球,他把那一段戏删掉了。然而,在对于中国观众来说稍显沉闷的氛围中,在影片所宣扬的大爱和对生命的珍惜之中,记者隐隐看到了这部影片与两年前的《面纱》(blog)的某些相似之处。 《面纱》也是一部看起来有点沉闷的影片,故事与《黄石的孩子》也属于一个题材。都表现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的灾难中所表现的人道主义,以及自我灵魂的救赎。稍显不同的,是《面纱》在援救别人的同时,主人公挽救了自己业已破裂的爱情,而《黄石的孩子》是让两个原本不相识的灵魂,在共同的战斗中走到了一起。现实当中,《面纱》的故事来源于英国作家毛姆的小说,而《黄石的孩子》来源于一个真实的人物:英国记者乔治·何克,牛津大学毕业,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国做战地记者,向西方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对日本侵略者的抵抗,曾经采访过朱德和聂荣臻。1988年,另一位国际主义战士艾黎逝世后,邓小平为“艾黎与何克陵园”题字:“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永垂不朽”。 有记者看完片子后说:“发哥的角色,在片中还是像个游侠。”确实,他总是匆匆地来,又想走就走,不知去往何地,并在不打扰两位主人公的时候再次出现。但我想说,发哥所塑造的这个全新的形象,依然没离开他以往留给人们的那些角色的宽厚、温暖的感觉,“黄金甲(blog)”中的那个除外。而杨紫琼塑造的这个在战争中大发其财、黑白两道都吃得开的“黑寡妇”,也实在耐看。她面上那日渐加深的岁月的痕迹,正赋予了人物以该有的沧桑感和成熟。 与《面纱》一样,国外的导演在表现中国的事情的时候,还都显得有点生涩。而这也正是这两部片子让我们耳目一新的地方。我还想说,尽管观赏的当时它们没能给我们某些国内大片所给予的所谓震撼,但在看片之后,它们给我们心灵上留下的印记,却要深刻得多,久远得多。 文/张明春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