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青歌赛美声选手崇洋折射出现状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1日09:49  北京日报

  歌难红,人也难红

  青歌赛美声选手崇“洋”折射中国美声现状

  -本报记者 李红艳

  第13届青歌赛个人单项决赛美声组比赛前晚鸣金,来自云南的选手王红星凭借普契尼歌剧《艺术家生涯》中的咏叹调《冰凉的小手》摘金。回顾4天来的比赛,选手们亮点频出的精彩表现时而掀起高潮,不过也有让评委和观众感到遗憾和审美疲劳之处,那就是选手们在选歌上过于偏重“洋歌”。难怪有观众评价,美声组比赛就像外国歌曲大赛。

  ●中国美声唱不好中国歌?

  “选手们多演唱外国歌曲,尤其是经典的歌剧咏叹调,而这其中,又大多集中于普契尼、威尔第等意大利歌剧大师的作品。”评委顾欣说。出现如此状况,客观上可能如作曲家关峡分析,今年青歌赛取消了“新歌加分”,于是选手们多青睐“熟曲”。歌唱家杨洪基也认为:“著名歌剧的咏叹调都是十分经典的作品,发挥得好容易拿高分。”

  从实际比赛效果来看,确实也出现了演唱中国歌曲的选手得分普遍不高的情况。据杨洪基观察,许多选手演绎意大利作品游刃有余,但演唱中文歌曲时倒有些捉襟见肘。“意大利语只有5个母音,而中文发音复杂得多,所以中文歌曲的确比较难唱。而且,许多音乐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就一直专攻外国歌曲,演唱中文歌的功力自然会差一些。”

  ●“入耳”的中国作品少

  “你看我这么多年也唱过上千首中国歌曲了,但观众记住的代表作并不多。”戴玉强的一句话,折射出选手崇“洋”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目前中国美声作品创作“佳曲”匮乏。应该承认,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水平还难以和欧洲咏叹调相媲美。他透露,眼下自己还有上百首作品等着录制。“中国声乐作品创作从数量上看,不少;但能够真正‘入耳’的,不多!”

  作曲家姚明创作过很多美声作品,但他只愿意“晒”出曾被戴玉强唱过的《大黄河》。“那些都没有怎么流传,说出来人家会笑话我!”他的诙谐透着些许无奈。他认为,从创作观念、艺术技巧上讲,美声创作不像通俗作品那样相对来说个性较强,因此不容易出彩儿。“如果好听的作品少了,很可能导致创作的人减少,进而导致好听的歌曲更少,而这其实是一种恶性循环。”

  ●美声还需随歌本土化

  青歌赛走到今天,推出了很多唱功很好的美声歌手,然而真正成名者却是凤毛麟角。掐指头算算,也就是幺红、戴玉强等寥寥几人。其实,很多目前活跃于歌剧舞台的优秀演员,也都是从青歌赛走出来的,如第10届青歌赛业余组美声一等奖获得者孙砾,以及今年参赛并获得美声组银奖的张海庆等,但他们并不“红”。这是为什么?

  美声唱法是舶来品,与中国本土作品的对接存在一定局限性。同时,它也先天与中国观众存在一定距离感,通常被贴上“阳春白雪”的标签。就说今年的比赛,很多观众在网上留言说“因为听不懂而产生厌烦情绪”;还有的观众甚至认为“花腔女高音”俨然“像被踩的小鸡在嗷嗷叫唤”。

  观众的心声不容忽视,正是因为中国美声的如此现状,于作曲家而言,有责任重视原创,推动美声唱法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于歌手而言,更需听观众言——“少唱那些中国人听不懂、歌手也不知道自己唱什么的歌曲”,而应通过蕴含中国本土音乐文化的歌曲,来拉近与观众的心理距离。比如《塔里木之歌》、《我为祖国献石油》、《祖国我为你干杯》、《我爱你,塞北的雪》、《我像雪花天上来》……这些美声歌唱家曾经演唱过的歌曲,都可谓让人感慨依然的好歌。

  此外,中国美声想在国际乐坛立足,竞争残酷、困难重重。因此,通过青歌赛这一平台走出来的歌手,将来大部分要面对的是中国观众。如果不照顾中国观众欣赏趣味,因“曲高和寡”而失去中国本土市场,岂不更是缩减了自我发展的空间?RJ197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