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东方早报:顾长卫为何回避“文艺片”?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5日09:53 东方早报
作者:刘巽达 由顾长卫、蒋雯丽夫妇首次搭档的影片《立春》日前上映,本人赶在第一时间观赏了该片。即使作为一个挑剔的“影评人”,我也不得不说,《立春》的艺术性非常高。假如把《立春》视作文艺片,相信极少会有人反对。 令人诧异的是,顾长卫却给了这部电影不同以往的定位:“我不同意很多人把《立春》归为一部文艺片,我觉得《孔雀》和《立春》都是挺商业的电影,在电影欣赏过程中有很强的戏剧冲击力,所以对票房我完全不需要担心。”这些话给人的感觉是:在顾长卫目前的词典里,“文艺”是类似毒药之类的“贬义词”,而“商业”则是充满生气的“褒义词”。 大而说之,任何影片都是“商业”的,这恐怕不存在什么异议。电影作为文化产业,它的商业属性非常明显。但是细而说之,影片还是会根据题材大体有所归类,诸如武打片、言情片、历史片、传记片等等,拍摄手法也确实存在偏向商业抑或偏向文艺的倾向。好的影片善于把两者结合得天衣无缝,比如《克莱默夫妇》、《阿甘正传()》等。但是所谓“结合得天衣无缝”,只是说,导演熟谙观众心理,善于安排戏剧冲突,那恰恰是“艺术性强”的具体体现。这与导演把影片当作“商业片”拍摄完全风马牛不相及。在通常的语境下,人们把“文艺片”作为“艺术性强”的代名词,含有褒扬的意思。 那么,顾长卫为什么要给自己戴上“商业片”的帽子?难道好的文艺片不需要“在电影欣赏过程中有很强的戏剧冲击力”?看来顾长卫在市场面前底气不足,难以免俗。他自然而然迎合和认同了世俗的看法:凡与“文艺”沾边的,就小众,就难以激发观众的兴趣。 有“中国第一编剧”之称的邹静之(blog)说过,商业片叫座不叫好,文艺片叫好不叫座,似乎是现在的一种必然现象,但从长远来看,文艺片的生命力肯定大过商业片。商业片讲求的是“术”,像平地一声炸雷,爆发力大而后劲不足;文艺片则从“道”出发,看时如抽丝,要慢慢咀嚼。所以顾长卫假如能够把“文艺片”整得出高票房,那才是真正的不同凡响,大可不必搭“商业片”的大篷车。 现在处于一个技术的年代,商业片大行其道是非常可以理解的。但它绝对不会是一统天下,文化和钱包的战争将时有胜负。中国导演未来一定会像张艺谋陈凯歌那样,不断地在商业和艺术之间游走,有时偏向钱包,有时倾向文化,有时会将两者结合得比较得体。但无论如何,请导演们不要心虚地把“文艺片”当作贬义词,把“商业片”当作“褒义词”,那样容易把价值观搞乱,拜托了。
【顾长卫吧】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