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国》:中国史诗的视听书写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21日12:02 新浪娱乐
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现实的一切文化和文明,包括现代资本主义文明,都是建立在古代文明的基础上的。 ·文化输出 人类四大古老文明,其中三个都相继中断了。只有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延续至今,这足以证明,中华文化是人类最优秀的文化,将优秀文化传播出去,不仅仅是中国的需要更是全球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地位高速提升,世界更需要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 文字传承的辉煌,是祖先为我们创造的。而在政治、经济、文化多元化的信息时代,视听书写与传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越演越烈。向海外输出中华文明精粹,一定不能局限在文字的“翻译”阶段,要加强“视听书写”——文字的“影视化”。 近期启航的电视剧《三国》,旗帜鲜明的对外誓言要“创精品、走出去”。这在电视剧创作活跃的2008年,显得格外大气、醒目。 ·史诗 视听书写 “以长篇叙事为体裁讲述英雄人物的经历或事迹的诗称为史诗。”现代语文中,则更多的把有影响的、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生活面貌的、规模宏伟的优秀叙事作品称为史诗或史诗式作品。在这个意义上,《三国演义》则是中国文学四大名著中,最具史诗品格、气质的文学巨著。 我们了解西方著名史诗和英雄人物大多都是通过影视剧,象伊里亚特、奥德赛(古希腊)、贞德(法兰西)、唐·璜(英国)等等曾数次被改编成歌剧、话剧及影视作品。国外制作方甚至把一些与英雄、历史相关的题材,就冠以“史诗”的名号,向全世界兜售,更大范围的输出文化、影响观众。 相比之下,中国史诗性作品改编的影视剧无论从版本、品种到数量都太少,能“走出去”的更是凤毛麟角。 小说《三国演义》,集中体出人类追求国家统一、向往和平的共同理想,它寄情趋仁去暴的政治图景,阐释军事智慧的道德思辨,宣扬忠义守信的伦理关系……问世700年,广为流传、妇孺皆知,并翻译成多国语言在全球出版,长销不衰,说明喜爱三国,喜爱中国的史诗,是不分国界、不分语言的。 需求就是市场。电视剧《三国》具备了很好的文学价值基础和天然的“史诗”气质,世界需要不同语言、不同艺术样式的《三国》。 从更广义的角度上看,高希希将给世界带来一个视听书写的《三国》英雄史诗,而中国汉族史诗《黑暗传》、藏族史诗《格萨尔》、蒙族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等题材也陆续受到影视同仁的关注,有的已进入剧本改编。我们以同样的敬意和心情期待这一批史诗影视剧改编成功。 ·名著改编 任何国家、任何时代、任何名著改编影视作品,都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往往落下吃力不讨好的结果。 一面,名著提供的故事、人物和影响力会形成期待,这是名著为改编者留下的“养料”。另一面,人们对名著的认知构成定式,若有较大的调整,则会成为各方批评比证的重要依据,遭人诟病。这是名著给改编者埋下的“毒药”。敢于担纲名著改编的主创,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实力。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