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王小帅谈艺术与商业电影的生存与发展(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29日18:25  长江

  《长江》:你所描述的“出口”的现状和15年前相比,有何变化?

  王:最早的时候,没有商业大片的概念,电影院也没形成商业模式,张艺谋的电影和一个普通导演的电影在“出口”上的区别不大。后来,市场做起来了,我们这种电影要去和商业片面临同样的市场。有些电影从商业来讲是一种可惜,但也不会完全被淘汰,控制得当,可以避开这个市场的竞争。

  《长江》:如何控制?

  王:可以控制国内的拷贝量,通过海外市场来消化,尽管这个市场的商业模式比较缓慢,从出去到放映再到收到钱大概要一年半的时间,但六七百万元还是有的,海外市场弄下来,再去国内的电影市场,压力就没那么大了。但并不是所有中国电影都有海外市场,过去得奖会好些,但现在小奖太多,也起不了多大作用。

  《长江》:现在似乎某些咖啡馆承担了艺术影院的功能。

  王:他们这种文艺酒吧没有什么成本,基本上说支持一下,就拿了碟去放,民间这种无成本的放映,的确为我们积攒了一些影迷,但毕竟是违法的,我们也是免费给他放,并没有形成一种系统。

  《长江》:这有点不好理解,有人愿意投五六百万元去拍一个可能不起“泡”的电影,却不愿意拿二三百万元去建一个电影院实体,不想放艺术电影了,直接改放商业片不就可以了?

  王:投资人投电影有各种不同的目的,拿了奖,可能搏一点回收。如果投资影院,开一家300万,但一家形不成艺术院线,开10家3000万,他们又没有信心和热情让这几千万变成固定不动的资产。

  《长江》:中国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电影院吗?

  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因为投资者的概念还不清晰。必须是单独出来才行。最早提艺术影院时,有人担心片子跟不上,过去很多地下电影没有放映许可证,放了就违法,海外的文艺片又拿不到。艺术电影相对而言是可以长线放的,能接受它的观众还是少,你不能指望所有老百姓都是精英知识分子。他们也不会一窝蜂来的。如果一个片子一个月的话,一年也就12部片子就够运转了。

[上一页] [1] [2] [3]

王小帅吧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