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际在线:《纽约时报》为何高捧郭敬明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06日09:51 国际在线
作者:刘海明(blog) 4日,美国《纽约时报》以《China’s Pop Fiction》(中国流行小说家)为题报道了郭敬明(听歌 blog),该报道评价他为“中国最成功的作家”(The most successful writer in China today)是24岁的青春偶像作家郭敬明。对于如此高的评价,很多读者意见不一。(《重庆晚报》5月5日报道) 郭敬明不小心成了“中国最成功的作家”,并且这个“荣誉称号”是《纽约时报》“册封”的,在一个言必称美国的时代,其反响可想而知。对这则报道的反应,一方面是郭敬明的沾沾自喜,一方面是中国内地舆论普遍觉得“高捧”了郭敬明,形成鲜明的对比。 《纽约时报》是否真的“高捧”了郭敬明?为弄清这个疑问,笔者登陆《纽约时报》网站,粗略浏览了那篇刊登在5月4日该报第27版上的原文报道,不觉哑然失笑:一份以客观报道著称的报纸,怎么可能这么幼稚。别看该报道第一句的说法很不客观(“中国最成功的作家”),通览全文,显然不是这么回事。“奇装异服,表现得极度自恋”,最喜欢“半裸出浴、身穿名牌内衣和T恤的私密照”、曾陷入“剽窃”丑闻、“被中国最大的网络社区——天涯论坛评选为中国网友3年来最讨厌的男性名人”、“根本就不会去理会”别人的批评、“十分不屑”于90后作家的竞争、陶东风(blog)等知名学者批评郭敬明缺乏社会责任感……《纽约时报》素描的郭敬明,能说不客观吗?如果客观,这样一位作家可能是中国最成功的作家吗?如果这样的作家就是中国最成功的作家,则中国文学和中国的作家才是最可悲的。 以超然的客观姿态明褒实贬,是《纽约时报》擅长的新闻报道手法。就对郭敬明的“褒奖”而论,尽管上面列举的例子基本是客观的,但这篇报道的不客观之处,也颇明显。比如,以140万美元的年收入,说是最成功的作家(商业指向),这未必符合事实。再者,《纽约时报》的意识形态偏向非常严重:按照笔者的理解,文章(听歌 blog)之所以称郭敬明在中国当代作家中“最成功”,无非是中国政府迫害最有才华的80前作家们,留下了“真空”地带,刚好给80后的郭敬明们留下了可乘之机(Whil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frequently jails dissident writers or forces them into exile, it mostly ignores the antics of Guo and the other post-’80s writers.)。这个说法如果站得住脚,那么,现在活跃在文坛上的那些80前的作家们,显然是二流的甚至是三流的了。我想问的是,中国比郭敬明更有才华、资格更老的作家们,真的受到政府的迫害了吗? 到此为止,我们终于明白《纽约时报》何以高度称赞一个口碑并不真好、缺点并非太少的年轻作家是“中国最成功的作家”了。其“春秋笔法”,以超然的姿态在贬低中国的作家和中国政府的形象。如此报道,以“客观”的事实“诉说”中国作家的“悲惨”状况,以“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来“高捧”郭敬明。 如此赞扬,郭敬明先生沾沾自喜情有可原,我们这些旁观者要读出《纽约时报》的真实意图才是。
【郭敬明吧】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