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巴尔什跳华尔兹》:用超现实触摸现实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5日21:28  新浪娱乐
《和巴尔什跳华尔兹》:用超现实触摸现实

《和巴什尔跳华尔兹》海报

  如果好裁缝知道好款式配好料子,如果好木匠知道好设计配好材质,那么好导演一定同样知道好题材配好体裁。其实就是简单的内容配形式。《和巴尔什跳华尔兹》这部电影让我对这一点有感而发,因为我认为导演选择用动画片体裁拍摄一部控诉战争极端残酷的电影,不是一般的合适,是非常的合适 ,我认为是达到了一种相反相成的契合,从而使我们获得了非常规的、相映成趣的乐趣 —— 虽然内容本身是残酷的。

  《和巴尔什跳华尔兹》的题材是战争,确切说是反战争,影片讲的是八十年代以巴战争期间以色列对巴勒斯坦Sabra和Shatila进行大屠杀的一段历史,和一般动画片不同的是,这还是个记录动画片,因为影片内容主体是九段访谈,九个亲历大屠杀的以色列人回顾20年前的战争惨状以及给自己留下的创伤。这部动画片的九个访谈对象,有七个是按真人原型画制的,另外两个不愿意被人所知,画的并非本人,但他们访谈的经历都是真实的。这九个人分别向导演讲述他们在那场大屠杀中的痛苦记忆:有人20年来不停梦见有26条恶狗咬自己,不胜痛苦,需要寻求心理辅导,原因是巴以战争期间部队夜行军遇到吠叫野狗,部队命令他亲手扣动扳机;还有人回忆自己怎么看着同伴被一枪打死,自己历尽艰难逃生,但“幸存”带来的却是摆脱不掉的内疚。

  对于反思近代战争的影片,在近期的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时有所见,比如今年刚刚过去的第58届柏林电影节,有一部参赛片叫《标准流程》(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的,写的是美军在巴格达监狱的虐囚丑闻,导演用的也是多个见证人采访的形式;再比如去年的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德·帕尔玛的《节选修订》(Redacted),讲的是美伊战争中美军导致的伊拉克平民的无辜死亡,用的也是近乎记录片的见证人访谈的形式。虽然德·帕尔玛还得了最佳导演奖,但我其实从心底里不认同这样的电影,一是我认为对现代国际政治不易轻下结论,电影人在这方面想要说是与非为时尚早,再有,就是我认为用所谓记录片访谈的形式探讨战争,一容易失真,二容易寡趣,并不是个聪明的选择。但是本届戛纳的这一部《和巴尔什跳华尔兹》,却用动画这一形式,扬长避短,很好了完成了反思现代战争的主题。

  动画片更能触及真实,因为有时真实是那么不真实,比如记忆。在影片《和巴尔什跳华尔兹》中,曾经经历大屠杀的人都不能直面自己的过去,痛苦使他们和自己的真实过去保持了距离,我们看变成动画的他们,正像他们看过去的自我,所以导演选择了用动画去表现真实的人生。和动画相比,人生变成了超现实。动画所能触及的领域已经不仅仅是《白雪公主》、《猫和老鼠》,动画可以表现任何能够想到的事,能承载人类终极想像力和表现力,所谓“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对于这一点,去年获得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的动画电影《我在伊朗长大》是个最近最好的例子,这部自传电影是以导演自己在德黑兰长大的亲身经历告诉人们现代伊朗的政治是多么荒谬压抑,世界的广阔,个体的隔离和孤独,影片里面抒发的对现实的批评和感伤为真人电影所不及。这一部《和巴尔什跳华尔兹》也是一样,它用动画的形式触动了我们另一根神经,就是无法面对现实却被迫非要面对的那根小神经,当它没有被碰到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它在,可是突然,它就在那了,我们随着影片的推进,对自己的了解也更近了一层。正像该片的导演阿里-福尔曼(Ali Folman)所说,战争是那么的超现实,残酷的过去是那么难以面对,而现实的访问九个人谈论战争的残酷以及带来的创伤又是多么乏味,既是这样,就用动画表现吧!

  动画片历来有爱乐传统,在《和巴尔什跳华尔兹》里,音乐表现依然出众不俗,以肖邦夜曲为背景的士兵疯狂扫射一段,将令所有爱乐者耳目一新。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在本届由西恩-潘带领的戛纳电影节九人评委中,正包括动画片《我在伊朗长大》的导演玛嘉-莎特哈比(Marjane Satrapi)。可见英雄惜英雄,物若以类聚,电影节就一定以群分。

  窦婉茹(blog) 发自第61届戛纳电影节 2008年5月14日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