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民网:中国编剧的肩膀太软 导演一踩就垮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6日11:55 人民网
作者:赵葆华 电影一天比一天红火,一天比一天热闹。电影的社会关注度,举凡文学艺术各个行当,无有可匹敌者。 中国电影已成强势。2000年年产量80部,票房不足9亿元;2006年产量330部,全国票房26.73亿元,产量翻四番,票房翻三番;2007年继续攀高,年产故事片402部,全国票房收入33.2亿元。电影是风光的艺术,是光彩夺目的艺术,但是,它必须由编剧面对第一张白纸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影的第一生产力是编剧。编剧的肩膀上踩着导演,踩着明星,其肩膀有多硬?著名导演吴天明(blog)认为,中国编剧的肩膀太软,导演一踩上去就垮!话说得虽狠了点,但却是残酷的事实。时下,中国编剧的主力大都在50岁以上,年轻的编剧散落民间,各自为战,没有蔚然成阵,没有形成整体气象!真的是青黄不接,后继无人。而更令人担忧的是,培养年轻编剧的机制和体制尚没有健全起来。过去电影厂还有文学部,现在的电影厂文学部尽被注销,已成为文学记忆,供“迟暮英雄”去怀想。 检视当下的电影剧本创作,扛鼎之作有,但那是独秀峰;优秀之作亦有,却像惊鸿掠过,而不是联翩而出。当下的电影文学创作,有三缺席现象:一为生活缺席。不少编剧创作姿态是闭门造车,鲜有深入生活;生活积累不够,生活体验、生活质感都缺失,只是凭主观臆想去仿造生活的原生态。现实生活到底进程如何?现实生活中公众的情绪和愿望是什么?不少编剧以己度人,以自己的想象代替生活的本质趋向。 二是艺术缺失。不少编剧艺术功底太贫瘠,缺乏艺术想象力和艺术概括力。中国编剧不但缺乏大师,也缺乏艺术功力上佳的主力阵容。多为散兵游勇,以此阵营难以拉动年产400部的中国电影产业,难以形成勃勃生机的原创生态园。 三是思想缺失。不少电影作品,格调平庸、思想平庸,满足于对已知真理的重复,而缺乏对未知真理的发现。好的剧作家应是思想家(blog)。应站在时代的潮头,对时代和生活的趋势与走向,有洞见力和预见性。不少编剧藐视思想,热衷娱乐,以为民找乐为最高境界,实为悲哀!编剧不是陪酒女。 编剧在面对不公待遇时,发出维权之声是十分必要的,是应获得社会热情支持的。但同时,编剧也应反视自身,面对公众对中国电影发展与繁荣的热切期待,我们做好准备否?我们的肩膀有力否?我们呼吁有关机构不仅要关注剧本创作,更应关注编剧自身,关注编剧队伍的建设。 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