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二十四城记》:“标准件”的变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8日09:42  新浪娱乐

    首先要问的这是部“纪录片”还是部“故事片”? 论形式,这种大段的对话,固定的机位,打光均匀的场景,几乎就是纪录片的处理方式。影片的清晰度,带来的感觉更像一部地方电视台的专题片,而不是承载记录的胶片,至少第一印象如此。

  但这并不是一部真正的“纪录片”,虽然它很像,毕竟那些接受采访的大都是真正的市民。但是,当吕丽萍(贾樟柯《二十四城记》:“标准件”的变迁 blog)作为我们熟悉的职业演员出场时,关注点就突然变成了“她演的像不像?讲述的回忆是真实还是虚构?”其中最漫长曲折的一段回忆属于陈冲(blog),最朴素的自责源于吕丽萍,但最美的镜头却留给了赵涛(blog)。一种社会形态的逐步开放,也伴随着某种价值观的消逝。这种消逝的必然结果,就是所有的结局最终都落在了“反思”上。

  一段段采访组成了这部影片,不厌其烦对话就是要道出一个时代的变迁,每个人在时代变迁中的个人感受。除了三段女性主角的回忆,另外几位不同年龄段的男性访谈者,则从侧面提供了另一种价值追求。重复性劳动带来的是人的机械化,个体塑造性的丧失,这是作为主持人的赵刚所无法认同的。而作为父辈和祖父辈的老工人,他们早已习惯于这种人格“标准件”的打造过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连“迟到”这种“毛刺”都无处可寻。

  影片在音乐中传递着熟悉的时代感,更能引发观众的共鸣,有时直接用话语来恢复这些仅存的声效,带来一份伤感。兵工厂,支边,大院,劳模,拆迁,新楼,每一个词语都是一代人的标签,合在一起就成为了一个国家的断代史。《二十四城记》里诗句的选取,也使得这种特定群体的变化,浓缩为一种预言。而这预言的巧合,我想已经不用再说。“成都”,这个中国西南部的城市,已经在这个星期内充满了全球各大媒体的头条。如果只看影片本身,如果不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同样会有西方观众被打动。而对于我们这些中国来的记者们,又怎能在观影时不去联想同胞身处的灾情,这厂房的倒塌,何止是人力的所为。

  在新闻发布会上,贾樟柯站了起来:我不知道合适不合适,但我希望在场的所有人能用一分钟的时间来默哀。

  董铭(blog),2007年5月17日于法国戛纳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