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震灾题材文艺创作要有精品意识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8日10:33  新京报

  作者:张晓然

  部队在地震灾区救人的动作很快,一些艺术家进行抗灾文艺创作的速度也惊人。据媒体报道,电影导演尹力已在灾区前线开拍故事片《汶川》,北京人艺也在征集剧本,准备排演有关汶川大地震的话剧。精神可嘉。

  不过,笔者冒昧提醒一句,创作大地震题材的文艺作品,一定要有精品意识,切不可以神圣的名义,推出一批急就章,甚至是粗制滥造之作。那样结果适得其反,还浪费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

  但凡大灾难、大事件发生,都会有一批匆忙赶制的作品“新鲜出炉”,可基本上留不下来,传不下去。唐山大地震、改革开放初的自卫反击战等,还有国外的冰海沉船、911事件等,都有一大批几乎是同步的作品问世,但很快就被人淡忘了。而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经过深思熟虑后推出的作品,如钱钢在唐山大地震数年后捧出的长篇报告文学,以及经过数十年岁月磨历后诞生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新民晚报:震灾题材文艺创作要有精品意识)》《泰坦尼克(新民晚报:震灾题材文艺创作要有精品意识)号》等精品力作,才令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为什么赶制的作品缺乏生命力?当然毛病就出在一个“赶”字上。据报道,尹力5月14日带着剧组进入灾区拍摄,22日就已将“抗灾第一线的抢险和救援拍摄”告一段落。他豪言:电影《张思德》共用了148天,此次拍摄《汶川》只能更快,更紧迫。如果是拍纪录片,抢录现场资料,当然要快,可是拍艺术片,就不能图“一时之快”。艺术有艺术的规律,除了要精耕细作,还要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这些都不是一时三刻“赶”得出来的。还有,艺术家们抢先介入的意识,往往与新闻“撞车”。记者要快,把信息第一时间传递出去,而有些急就而成的文艺作品,走的也是报道式的路子,却又把真实、现场的内容加以艺术加工,最后,真的看上去也像假的。

  有媒体报道,除了电影《汶川》,至少还有三部反映大地震的电影和专题片目前在进行筹备和创作,我想或许还有更多。艺术创作当然要有热情与激情,但相信广大观众读者,包括灾区的人民群众,还是希望要有一批精品问世。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抗震救灾!义卖捐款1元起
•易趣热销诺基亚手机Top8
•1元抢拍~索尼T系超薄卡片机
•瑞丽风百搭长款T恤,暴显瘦
•39元抢今春惹眼的包包
•韩版公主款圆头美鞋30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