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家杜高:震灾过后看《好想回家》(1)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6日14:39  新浪娱乐

  中央电视台决定暂停在哀悼日前已经播出了好几集的一部电视剧,在5月24日电视剧频道的黄金时段播出《好想回家》,并于5月23日由中央台影视部和江苏台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举行了播放前的新闻发布会。这一次的发布会是我参加过的所有同类性质的面向媒体的发布会中最使我感动和难忘的一次会议。到会的近百位媒体的记者们和剧组的演职员们,还有几位领导人员,大家都怀着对哀悼日后第一部播出的电视剧共同关注的感情,会场里充满着严肃和团结的气氛。在会议开始时,全体到会者为罹难同胞默哀,而后主持人请广电总局电视剧司的一位副司长讲话,当这位“领导”走上讲台,刚讲了“好想回家”这个剧名,就因为想起灾区失去家园的同胞而控制不住地流下眼泪,话讲不下去了。在这个静场的时刻,所有在场的媒体记者们却对他报以由衷的热烈的掌声。这不是因为尊重他的“职位”,更是因为尊重他的真诚的公民感情。接下来的导演、编剧、和平时最为媒体感兴趣的“明星”们的发言,也都是流着眼泪抒发对灾区人民的关切和重建家园的信心。这样的一个电视剧的新闻发布会,再一次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在一场大灾难面前,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和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同时也鲜明地表现出我们的艺术和我们的人民,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多么紧密的联系。

  5月31日,24集《好想回家》全剧播完,它果然在广大观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感动了观众,激起了共鸣。6月1日晚,中央台8频道又邀约了该剧的导演和主要演员以及心理学专家,以《重建心灵家园》为题开了一个现场讨论会,这天是儿童节,这个讨论就更具有意义,《好想回家》写了一个在困苦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使人们联想起地震灾区的更多更多失去父母的孤儿。的确如人们所说,地震过后,国人需要一场心灵重建。

  《好想回家》之所以引起这么多的现实话题,具有这么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就是因为它是一部艺术风格非常质朴,艺术内容非常真实,紧贴现实生活的电视剧。这是一部把真诚和爱心倾注到我们社会中的普通人身上,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同情普通人的生活境遇,使绝大多数的普通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着它的现实意义的电视剧。这里没有所谓的“宏大叙事”,也没有惊天动地的戏剧情节,活动在这部戏里的是一群生活在城市下层最平凡的人们。他们有着不同的个性,他们之间产生着各种纠葛和冲突,他们都在追求着自己生存的利益,都在现实中自我奋斗,正是他们的境遇和命运,包含了丰富的现实社会内容,反映了时代的深刻变化和发展,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萌生着的充满着温暖和希望的互相关爱。这就使得这部很扑素的电视剧,在平凡的日常生活的描述中蕴含了一个耐人深思的人生主题。

  这部电视剧之所以能在经历了地震大灾难后的广大观众的心灵中引起共鸣,主要是它为我们塑造了安小秋这个与我们的现实遭遇太相吻合的艺术形象。地震发生后,我们经受了太多撕心裂肺的悲痛,也经受了太多很久未曾感受过的感动,这个时刻只有同样经历过灾难、困苦、悲痛,而又压不弯脊梁,永远保持着一颗爱心的,象安小秋这样美丽的,柔弱而又坚强的女性,才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慰藉和鼓舞。安小秋就在我们的身旁,所以她使我们感到特殊地亲切。

  命运对安小秋太不公道:先是工厂倒闭,使她成为了一个失业的女工;接着丈夫又欺骗她,使她成了一个被抛弃的女子。她为了抚养心爱的女儿,在街头推车卖饼,又被城管取缔,车被推倒;她只好开车给小店送货,车又被人抢走;丈夫欠的债,债主逼着她来还;她开出租车,从早到晚气都不喘赚的钱,被歹徒用刀威逼着全都抢走;她为了买一辆送货的旧车,把住房卖掉,她买不起车证,她的车又成了被打击的黑车;最后她和孩子只能睡在出租车里,母女俩成了无家可归的人……总之,各种现实生活的苦难一齐压到了她柔弱的肩上,但是压不跨她。“我不是一个弱者!我不是一个稻草人,我是一个有灵魂的人!”安小秋对自身尊严的坚持,对独立人格的坚守,对生命价值的坚信,她的人生经历、奋斗精神,不仅令人感佩,更可以成为每一个观众的“励志”教材。安小秋这个极渺小、极平凡的女子所表现出的生命的坚韧,是那样地高贵,它闪烁出了我们民族精神的光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