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二十四城记》:淡如茶 劲似酒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0日17:32  新浪娱乐

  文/王晓玉

  史诗的种类并不限于诗歌,有时候是小说,有时候是戏剧,当然也包括电影。

  史诗电影(解读《二十四城记》:淡如茶劲似酒)包括人物传记片,也包括历史故事片,而以另类的手法完成的电影,只要达到了史诗特征的高度,也属于史诗片,譬如贾樟柯《二十四城记》

  关键词一:口述与影像

  以8个人物的口述为主体是《二十四城记》的创新。因为口述部分被观众直观地记忆,影像部分往往被忽略。而传媒报道则习惯性地片面,很多说法已经异化为“只有口述”。

  “成发集团”的巨大厂名、破败的车间、吕丽萍(解读《二十四城记》:淡如茶劲似酒 blog)的吊针、陈冲(blog)的《黛玉葬花》的配角演出等等隐语式影像是电影的重要节点。从电影本体角度看,这些影像是次要矛盾,与口述共成统一体;从影片主题看,影像的价值显然高于口述,是“导演说话”的部分。

  口述与影像共同构成了《二十四城记》,两者缺一不可。《二十四城记》既是口述的电影,又是影像的电影。

  关键词二:历时与共时

  人物对自身历史的讲述是影片的表面形态。讲述的多个碎片构成了群体的历史,继而折射了社会的历史。然而,躲在作品背后的创作人其意图显然不是仅仅完成一幅历史拼图,他一直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游移,而终极目标更应该是现实。

  《二十四城记》的核心是对一群失落“活的价值”的人的巨大同情与怜悯,而人物的“被抛弃感”则具有人类的共性。

  历史是迷惑,现实是本质;历时是载体,共时是主题。

  关键词三:观赏与欣赏

  观赏与欣赏是观众对一部电影最常见的两种方式,任何一种都有存在的合理性。对《二十四城记》口诛笔伐的媒体显然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电影只有观赏性”为出发点,遗憾的是这样的立场似乎正在越来越多。

  浮躁是经济社会的一大特征,人群的浮躁影像媒体,媒体的浮躁加剧人群的浮躁,进而形成社会化的集体无意识。

  观赏的索求核心是简单粗暴,再多也就是廉价的泪腺分泌,而欣赏则需要更仔细的关注,更艰难的思考,更大胆的反省,更宽大的同情。

  因为习惯了可乐,所以很难静心品茶;因为瞻前顾后,所以不敢一醉方休。今天人的生活方式多多少少投射在看电影的选择上。《二十四城记》是一部颇具史诗色彩的电影,它有许多特殊的地方,唯独不是一部快餐式的电影——只要能够静心欣赏,一定能够品出茶的味道,感受酒的后劲。(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