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批评姚明折射公众的“青涩”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3日09:45  广州日报

  作者:李龙

  昨天(6月11日),效力于NBA的球星姚明(广州日报:批评姚明折射公众的“青涩”)宣布,将向四川地震灾区捐赠200万美元,并成立姚明基金会帮助灾区进行校园重建。“看到自己的国家遭受这样的磨难,你很难用言语去表达自己的痛苦,”姚明说,“我现在将专注于帮助四川地区重建在这次地震中被毁坏的校园,我希望全世界都能参与进来、伸出援助的双手。”

  此前,姚明已经捐了200万元人民币。加上这次的追加捐赠,姚明捐款总额已经将近1600万元人民币。然而,即便如此,很多网友依然对姚明不依不饶,称其续捐是迫于压力所为。这样的冷言冷语似乎很令人不解:难道追加捐款还有过错?要知道灾后重建是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爱心的延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而姚明的所作所为正是对灾后重建的最大援助。

  诚然,与3000多万美元的年收入相比,姚明的捐款可能没有达到一些人想象中的数量,但其一,爱心不能以捐款的多少来衡量,这个道理已无须多说;其二,姚明的财产完全是其个人私产,捐不捐是他个人的自由,别人无法强迫。

  网友有对姚明的“追捐”随意评述的自由,但是,我们必须对姚明的可持续爱心行为给予鼓励。特别是当姚明以姚明基金会的形式来帮助灾区进行校园重建时,其性质又和个人捐款大不相同。个人捐款只是一时行为,但成立基金会,意味着其爱心将一直延续,并且还将募集更多的资金,加入到灾后重建中,对灾区进行更大的援助。事实上,姚明的老板、一众NBA球星、休斯敦的公司和市民已经向姚明基金会捐款,表达了爱心,这些都要归功于姚明。

  从慈善的本义来说,姚明捐多少,我们都应该抱以支持的态度。然而,即便姚明追捐200万美元并成立基金会后,为何还会出现网友的过激质疑甚至是责骂?虽然说这是舆论的自由,是多元化的体现,但这些声音的背后,暴露的其实是我们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该如何以不同的标准来界定其道德、伦理、价值规范的问题。

  应当说,公众对王石表现的评判,以及对姚明追捐行为的说三道四,已经成为了一个公共领域的话题。但是在这些公共领域之外,我们必须承认有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私人领域的存在。王石关于“捐款不能成为负担”的发言,严格来说属于私人领域的权利。但一旦其成为公共话题,两个不同领域的道德伦理、价值标准就必然发生冲突。那么我们该如何界定两个不同领域的区分?在公共领域我们又当构建何种新的价值观,来面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在面对这些时,套用王石的一句话:我们都很青涩。

  王石说他青涩是指其快六十的人了,还不懂得处理大事。无论其本意是为自己的言行开脱,还是真的认错,但他起码说出了我们现在的一个普遍现象,那就是在社会转型期,在对新生事物的感知、表达和评价的方式上,我们真的很青涩。当不少网友在批评姚明的时候,又何尝不显得青涩呢?从青涩到成熟,还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现代思维模式和伦理价值体系,看起来我们还在摸索中。

姚明吧
新闻排行】【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