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本土市场是国产大片“最大的基石”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8日09:58  新京报

  作者:李北陵

  过分迎合市场,是中国电影的又一大痼疾。号称“中国式大片”的国产电影,有一个突出特点:票房第一。一部片子动辄耗资几个亿,巨额的制作费要靠海外资金注入,回收投资的希望也就必然寄托在洋人身上,以致一门心思研究如何对人家的胃口。

  上海电影节新锐主题论坛大师聚首,高谈阔论。借着这个平台,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与众不同地表达了一个观点:一部大制作的影片要想收回投资,必须依赖本土市场,“这才是最大的基石。”(6月17日《深圳商报》)

  我认同韩三平先生的这个观点。可以肯定,如果一部国产电影连本国市场也不屑占领不能占领,再怎么高谈阔论什么走向世界,实现电影的产业化、资本化,都只能是虚妄之言。

  韩三平先生的“依赖本土市场”说,显然意不尽在指华语电影市场之大,中国电影市场之大———倘然仅仅限于强调中国电影市场之大这样的并无新意的说词,那未免太过平庸。以我看,韩三平先生的“依赖本土市场”说,更在针对当下中国电影存在的痼疾。

  摄制成本过高,就是痼疾之一。成本过高到多少?韩三平先生披露,而今的中国式大片,后期的加工———音效、电脑制作等,非得到拿到国外,依赖国外的高新技术,眼睁睁让人家敲竹杠,一部本来投资1500万美元的电影,最后下来竟要多花一倍以上的钱。无端的花费,还不只是后期的制作。高成本,必然是高票价。高票价,与普通百姓的收入增长不成正比,怎么能不将十几亿国人排斥于影院之外?

  过分迎合市场,是中国电影的又一大痼疾。号称“中国式大片”的国产电影,有一个突出特点:票房第一。一部片子动辄耗资几个亿,巨额的制作费要靠海外资金注入,回收投资的希望也就必然寄托在洋人身上,以致一门心思研究如何对人家的胃口———美国观众喜欢看什么,东南亚观众喜欢什么,欧洲观众喜欢什么;拍摄制作追大求洋,热衷古装戏、武侠片。却不料,这最终造成了国产电影脱离中国文化、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背离当代国人的观赏需求,逐渐失去国内观众;而低看“老外”欣赏水平的重复题材、相近立意,最终也必倒人家的胃口。过分迎合市场,结果是两头不讨好。如此,岂能不对未来感到迷茫? 

  两个痼疾,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中国电影没有真正看重本土市场,夯实自己立足的“最大的基石”。

  惟其如此,我对上海电影节主题论坛上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布的一个调查结论颇不以为然:深圳观众不去影院观影的原因主要源于可以买到最新碟片、或是来自网上下载,票价则不是主要因素。这调查结论的最大毛病,就是抛开了中国电影本身的问题,以果为因,向国产电影最当看重的观众倒打一耙。

  言及此,不由想:中国电影若不正视和诊治自己的毛病,单是眼睛盯着别人,总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别人,“长大”难是一定的,与市场谈“恋爱”又焉能不难上加难?愿韩三平先生“依赖本土市场”这个“最大的基石”的观点,能够引起中国电影界的大腕、大师们深思。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新闻排行】【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