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震灾影像拍摄需要温情与敬意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8日10:11  深圳商报

  距离“5·12”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已一月有余,一系列以汶川为题材的影视剧着手拍摄,陆续已经有完成面世的作品。最快出炉的纪录片《决战汶川》已于6月6日首映;最早到达灾区开拍的《汶川168小时》预计10月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映;此外,还有《汶川时间》、《我们一起……》、《5·12北川不相信眼泪》、《里氏8.0》、《地震来了,我们重新开始》、《震撼世界的七日》等多部影片先后在灾区开机。(见6月15日“文化广场”)

  这么多影视人将镜头不约而同地对准地震灾区,力图用影像的力量记录这一场浩劫,笔者确乎不敢断言利弊优劣。其实即如影人本身,态度也大体分为两种。与《汶川168小时》导演尹力“作为一名电影人,我不能缺席,这可以说是一种本能,更是一种担当和责任”的鲜明态度相左,导演王小帅说:“是不是该拍摄有关地震的电影、怎样拍摄,我认为还需要思考”;导演侯咏(blog)认为这种影片创作需要时间积淀,短时间则缺乏思考的深度,“目前,实实在在地做点事最重要。”影星成龙(深圳商报:震灾影像拍摄需要温情与敬意 听歌 blog)更是对蜂拥拍摄赈灾作品表示异议,认为应集中力量拍出一两部好的作品,并且担忧不断让灾区孩子重温灾难的经历会伤害他们的心理。

  笔者以为,以王小帅导演为主的该不该拍的思考,多少有些不必。这样一场震撼了全国甚至更大范围的自然灾难,需要有影像记录是一个不争的命题。但怎样拍,则确是需要讨论的——成龙的种种担忧确乎可以想像。根本上看,地震灾难影像作品的拍摄应该把握“温情与敬意”的原则。具体上讲,需要至少守住四条底线。

  其一是不为名所诱的底线。废墟(blog)之下,有几万同胞的灵魂;废墟之上,记载了更多同胞的苦痛。应该把持的当是敬意而没有任何私名欲望。其二是不为利所驱的底线。设若着眼于票房和利益,不免影响到文艺作品的道义和良知,弱化现实的责任担当。可以肯定地说,几乎关涉汶川地震的所有影视作品注定要经受未来人性光辉的考验,任何名利的私欲都会在将来遭遇道德的敲打。其三是守住深度思考的底线。美国在“9·11”之后,经过四五年的时间才拍出了两部电影。相较于此,目前聚焦于汶川地震灾区的20多个摄制组,确实显得有些“热冲动”。灾难之下,感性在所难免。但反映到影像作品中,则需要有冷思考,真实记录抗震救灾的全景象以及图景背后人性的光芒。其四是守住灾难与忧患意识的底线。不得不承认,灾难片之于我们毕竟经验不足。灾难片的价值除了真实而震撼地记录灾难,还应该有培养观众灾难与忧患意识的意义,而不仅仅止于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过程。

  “温情与敬意”既是对待历史的信念,也应该成为我们对待这场长久不能忘记的地震灾难的影像作品的主线。能否拍出几部具有历史价值的地震灾难片,不仅需要影视人基于责任担当上的“热冲动”,更需要基于温情与敬意下的“冷思考”。

新闻排行】【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