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然:上海国际电影节的Full House之伤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1日03:34 新浪娱乐
FULL HOUSE之伤 进入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主会场上海影城,可以看见他们巨大的排片表上有几部影片是满场,江湖称为“FULL HOUSE”,字面上颇有济济一堂之感。基本上,放在影院黄金时间放映的(一般是晚场)科恩兄弟的《老无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AN)和《未血绸缪》(THERE WILL BE BLOOD)以及《美国黑帮()》(AMERICAN GANSTERS)等等皆是满座,还有提前两天在全国首映的《功夫熊猫》(KUNGFU PANDA)——即便是在午间放映,依然吸引了接近满座的抢鲜观众。据说在全城其他电影节影院中,满座并不罕见,除去影迷自身的热情不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极具中国特色的集体“包场”和相关赠票(若非如此,黄牛便会少一个重要票源)。故而若将FULL HOUSE作为衡量影片甚或影展成功与否的指标之一,必然会有失偏颇。 另外一方面,对本届电影节的参赛片来说,即便片名旁边贴着“满座”的标示,入场后你才明白它们其实上座率都很低,一般都不过五成,从如此虚假繁荣的FULL HOUSE可见电影节的年度观影人数统计值得深刻怀疑(据内部人士称,2006年影展观影人次达到24万……)——前提是电影节真的愿意用具有公信力的相关机构对观众人次进行科学统计。 前日,参加“亚洲新人奖”竞赛单元的尼泊尔电影《情祸》(KAGBENI)也令人颇感意外地加入了FULL HOUSE的阵容,记者依例被挡在门口等候,工作人员客气地说“不能违反有关规定”而不给放行,不曾想等大家入场才发现整个七厅上座率仅有二成左右——规定之下,放映仅只沦为一个虚无的仪式,电影反而成了点缀;而通过与不少影展达人的交流之后,发现《情祸》遭遇的这种情况也绝非上海电影节的个案。来自比利时的布里奇特女士从1993年影展创立伊始就从布鲁塞尔飞来上海看她喜爱的中国电影,到现在的第十一届,从未间断,令人好生敬佩。她说本届影展最令她失望的在于不少金爵奖竞赛影片的上座率非常之低,而组织上亦有不少问题。例如场地临时更换,从不及时通知,总令人猝不及防。 拿08年已经进入第32个年头的香港国际电影节来说,它没有剧情片竞赛单元,基本上是一场电影节的电影节,其展映影片一般都是甄选自全球影展的力作(自然多是得奖作品)——然而由于香港电影节的观众基础良好、操作成熟,在影展开幕前几周一般8成以上的场次戏票都已订满(而且订票方式众多,戏院之间可以联网售票),而且现场来看的确都是货真价实的FULL HOUSE。 相信对每一个真影迷来说,在这个影展期间置身于空荡荡的大戏院都不会令人心情舒畅。广大上海影迷的执着反而在此刻显得更加真实和可敬,从他们的上座率报道和现场经验中可以看出,一般观众自动掏钱买票的影片多是从保险角度出发,选择偏向口碑不错的优良制作——他们不太愿意尝试新片,而主办方也投其所好,将标榜电影节最强单元的竞赛片时段都让给了这些更能够吸引观众的作品,这种决定固然有些无奈,但“金爵奖参赛片”的形同虚设实在与其竞赛性电影节的地位不符。然而从影迷的角度来说,从大银幕观看如伯格曼和明格拉等大师作品总是令人激动的,无论场内有多少观众,组织有几混乱,在戏院看到电影,已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巴西警察故事 人说上海电影节也是关于意外发现和惊喜,此言不虚。如果仔细研究拍片表会发现本年度的展映影片也是藏龙卧虎——来自巴西的《精英部队》(TROPA DE ELITE)没有放到上海影城(放到了衡山影院晚场和沪北影院的下午场),但依然有不少观众正是冲着它“金熊奖”的名号而来;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它已经成为巴西07-08影季最火的影片,据说在巴西圣保罗市有高达77%的居民都知道这部影片,且好评率居然超过惊人的八成;而影片所掀起的热潮与受欢迎度也和它本身探讨的社会问题一样成为社会现象。然而,《精英部队》年初在柏林电影节全球首映之时引起不少欧美影评人强烈反感,他们指这部影片十分“法西斯”,而且“嫉女如仇”——这都是政治非常不正确的大罪过;而柏林给这部影片加冕也演变为本年影展最具争议的事件之一。 《精英部队》乃是半虚构作品,灵感来源于巴西里约热内卢特警部队(里约武装警察特别行动队,缩写BOPE)——即标题中的精英部队——两位前成员安德烈·巴蒂斯塔(AndréBatista)、罗德里格斯·皮门特(Rodrigo Pimentel)与社会学家鲁伊兹·厄瓜多尔·索莱斯(Luiz Eduardo Soares)合著的自传小说《精英部队》;同时导演何塞·帕蒂拉(Jose Padilha)找来《上帝之城》的非凡编剧布罗里欧·曼托伐尼(Bráulio Mantovani)搭档,这也是影片轰动的原因之一。 影片故事并不复杂,现任BOPE队长那西门托因为儿子的诞生而决定转换工作,卸任之前他的最大心愿就是寻到一个能够胜任他职位的继承者……两位青年警官内托和马蒂斯通过了严苛的训练营,成为他考虑的对象。影片从那西门托的局内人视角出发审视巴西的司法制度腐败、贫富悬殊和毒品问题,题材上可说是举重若轻;然而它却没有为普世的公理、正义和人权大唱赞歌,主人公那西门托唯一信奉的真理是以暴易暴,以牙还牙:BOPE在贫民窟行动时滥用私刑,哪怕对方是未成年人也会严刑逼供,甚至那西门托为自己寻找合适的继任者进行训练营选拔的时候,亦采取非常方式惩戒那些屡有劣迹的候选人;在他心爱的下属不幸遇难后,其复仇行动也无所不用其极……影片在刻画特警队员执行任务时流露出的硬度和冷酷以及他们极具颠覆性价值观的客观呈现相信是惹怒欧洲影评人的重要原因,难怪《综艺》(VARIETY)的影评人杰伊·韦恩斯坦(JAY WEINSTEIN)评价说此片“活脱脱一个给法西斯暴徒招募新兵的广告”。 电影节事关电影文化交流,但若细心倾听各方声音,例如影评人的声音(不可否认,有华语权的影评人一般都来自欧美主流媒体),便会发觉影展这个平台也会凸显出一些无法超越文化和价值观的障碍与误解。如果用欧美的价值观来看这部影片,令人警惕的不仅只是影片主人公其对暴力惩戒的崇尚,更加值得深思的是巴西普通民众对那西门托言行的高度认同,然而《精英部队》的仅仅是一部肤浅而尚武的警察电影吗?一位巴西学者对影片热映的分析颇中肯,他说,“也许司法制度在惩戒方面做得并不让人满意,所以有人觉得公民权中不包括惩罚这一项。因此人们想要通过非法方式达到目的、给人教训。这就是那西门托这种人应运而生的原因!” 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影片分级制,上海电影节自然所有影片的内容都未有分类“预警”。如《精英部队》此类影片,暴力和毒品的画面并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美国MPAA将影片订为R级,即限制级,17岁以下观众需要父母承认或者陪伴观看),在观众中依然看到了带小朋友前来欣赏电影的家长,他们若知道精英部队的级别,还会如此欣然吗?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海国际电影节吧】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