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通缉令》:创造暑期最具冲击视觉感电影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2日18:02 新浪娱乐
《通辑令》海报 枪战片、动作片近几年已很少出现特别新颖或大开眼界之作,有些例如“波恩系列”利用较为实在的打斗场面带给观众真实的快感,有的则大量用电脑特效将动作和画面抽象化,不考虑过多动作的可行性而是单纯追求视觉美学。俄罗斯导演提莫尔·贝克曼贝托夫(Timur Bekmambetov)的《通缉令》(Wanted) 比较偏向于后者,但又带有他突出的个人风格,即曾出现在他以往商业动作片中快速凌厉的剪接、充满想象力的动作设计和摇滚风格的快速画面等优势,创造出目前为止今年夏季视觉感官冲击最强烈、画面最震撼、也是最暴力血腥的爆米花电影。要说爽不爽?只要您玩命“看”,别多“想”,要多爽就有多爽。 任何看到《通缉令》的人,第一感觉必定是“Super酷”,即便这种酷并不陌生,但正好是炎热暑期消暑所需要的那种从内到外的爽快淋漓,就像喝了加冰的可乐,劲道十足。即便本片展现的视觉技巧并不完全新鲜,剧情更禁不起琢磨,甚至离奇得有些可笑,但只要您别太较真其合理性,我认为本片在视听感受上还是十分值得推荐,导演在本片至少有两点值得肯定:一方面,他为子弹赋予了生命力,用丰富的想象和电脑特效描绘出子弹的“非传统”运动轨迹;另一方面,完整展现出一个“无名氏”向专业杀手的转变,塑造出一个十分贴近常人、又极富幽默感的“非典型杀手”形象。归根到底,导演在片中完成的是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过程,并尽量让观众接受这种转变。 继《骇客帝国》创造的“子弹时间”后,动作片中类似把戏并不少见,但像《通缉令》这样专门拿子弹的轨迹大作文章的,至少我是第一次见到。这里子弹不仅可以拐弯儿、后退,还首次呈现给观众两颗子弹在空中相撞的镜头。子弹的轨迹在本片中成为了一种人为可以控制的东西,像是具有了生命力,不是依靠火药推动按照固定路线运行,而是可以通过人的各种动作和操作“走”出想要的轨迹。不像《骇客帝国》那样让人们在虚拟空间内做到“躲”开子弹,本片是让两颗子弹如两把剑一样在空中相接触,一争胜负,把所有“不可能”变为视觉上的“可能”;同时也用电脑特效通过慢镜头为观众呈现出每颗子弹的模样和在空中走过的完美弧线,还特别会细致地将子弹穿透人头颅或玻璃后产生的“效果”缓慢扩大地呈现出来,并利用“倒退”去还原子弹走过的行程,追踪它的来源。为了让子弹拐弯儿,本片还推出一种新式射击方法,即子弹并不上堂,在射出时不会受到一定轨迹限制,而是依靠人在射击时的一个“甩腕”动作来让子弹呈弧线甩出(这个动作设计时显然是为了摆酷,但我怎么看都觉得特别傻)。基本上,是子弹在这里引领观众眼球在画面上游走。这应该说是把“子弹美学”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动作片男主角最近几年在外形和人物设计上有了很大变化,从当年“天生凶猛”的史泰龙、施瓦辛格、布鲁斯-威利斯等岩石脸肌肉男,逐渐转变成汤姆·克鲁斯、马特·达蒙、克里夫·欧文等中等身材、不是很大块头但也绝对精壮帅气的类型。而这次,看起来似乎有些“反传统”,挥拳玩枪的居然是身材瘦小、文气十足的詹姆斯·麦卡沃伊(James McAvoy),英雄的“尺寸”在逐渐缩小,“气势”在逐渐减弱,这体现着对传统动作英雄形象的一种颠覆。如今,观众似乎更爱看到接近常人的平民英雄,更爱看到那些倒霉的小人物变超人的神话故事,麦卡沃伊便成为这样一个“非传统动作英雄”的代表,从这点上来讲,本片主角韦斯利·吉布森很像熊猫阿波,从一个怎么看都不可能是英雄人物的角色,突然进阶成某方面的技能高手,再一次让看似的“不可能”变成“可能”。本片中,麦卡沃伊完美地将该人物转变前后两个“极端”都表现得令人信服,这首先就证实了导演当初选角的眼光正确,麦卡沃伊完全可以平衡掌握一个人物从失魂落魄到精神焕发再到狂野愤怒的整个转变,而这并非是其他演员都能做到的。同时,导演在完成剧本时为这个平民英雄赋予很多黑色幽默,观众在韦斯利自嘲式的内心独白中,感受到他在试图用讽刺自己抵抗生活中遇到的挫折,用玩笑去冲淡内心的悲伤,他的草根气质和平民想法与普通人十分接近,让人很容易对该人物产生认同感,这些幽默也适当地调和了影片整体的残酷本色。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通缉令吧】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