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国际”色彩渐浓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4日10:19  深圳商报

  刚刚于22日结束的第十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继续呈现其“国际色彩”,入围金爵奖的16部影片分别来自日本、新西兰、德国、希腊、俄罗斯、立陶宛、瑞士、芬兰、意大利、法国、韩国以及中国等国家和地区,都是一些风格迥异新片,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国际电影的最新动态和电影美学理念。

  上海电影节是国内目前负面新闻最少的节庆评奖活动之一,从媒体的反应来看,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影响力渐渐扩大,在国内的口碑已经超过其他电影节,在亚洲甚至更广泛的区域,也渐渐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办出这样比较成功的电影节,是值得祝贺的。

  浏览往届上海电影节的资料,发现这个“国际”电影节从一开始,就有分量较足的“国际”姿态,评委中有相当比例的国际知名的电影大奖评委,而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重要奖项也经常出现被陌生面孔占据的情况,中国演员或者中国影片没有多少“主场优势”。而金爵奖的评委会主席,第一届是谢晋,第二届为孙道临(深圳商报: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国际”色彩渐浓),第四届为吴贻弓,第六届为李前宽,第八届为吴天明(blog),而第九、第十届评委会主席则是法国著名导演吕克·贝松,似乎是将“大权”交出去了。而今年的评委会主席原定英国著名导演安东尼·明格拉,在他于3月去世之后,本届上海电影节马上请来在国际上正当红的香港导演王家卫担任主席,成员包括丹麦导演比利·奥古斯特,德国制片人乌里希·费尔斯伯格,以色列演员、作家吉拉·阿尔玛戈,美籍华裔演员、导演陈冲(blog),日本演员、导演桃井薰,以及中国导演霍建起等七人组成。这7人均获得过国际重要电影节奖项或担任过国际电影奖项的评委。

  评委的质量,与电影节的质量有直接关系,但是还不能直接等于电影节的质量,因为后面还有“主办单位”。如果主办方用行政权力干预评委的工作,那么评委充其量就是花瓶、装饰品。重金邀请的评委会,可以体现电影节的权威性与影响力,吸引到更多的知名影人,聚集更多的中外佳片参与,也可以使你的奖项更具权威性和公正性,如果不适当运用这种“评委资源”,“重金”便如同打水漂。

  事实上,来自评委的这些选择,既是“国际”的选择,也是上海的选择,中国的选择。上海电影的价值观,也只有在这种良好的状态下,才可能得到真正的体现。上海的电影价值观是什么?就是电影节常年累月积攒起来的一种判断,一个国际视野与国际胸怀之下的文化积累。用“国际评委”的声音来表现自己的价值观,正是一个国际电影节或者其他国际赛事的真实意义。电影节只有体现出价值观的选择,而不是荣誉的瓜分,这个电影节才是有生命力的,真正有影响力的。可以肯定的是,所有不规范的操作都不可能瞒天过海,真面目迟早会暴露,这些东西一旦暴露出来,你的影响力也必然受影响,长此以往,结果就是日趋萎缩直至灭亡。所有国际比赛,都适用这规律。对于评奖,公正就是生命力、影响力,体现出某种艺术价值取向、价值观而不是丑闻、杂音。牢牢抓住自己的那一点“承办方”的权力,体现的不是艺术的力量而是行政的力量,体现与电影无关的其他声音,则是一种文化尸恋,大赛只能成为权力自娱自乐的工具。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国际”色彩渐渐成型,事实上也可以看作中国文化参与世界文化对话的一个不错的例子。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始,希望有更好的未来。关万维/文

新闻排行】【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