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熊猫,是谁的?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4日14:40  北京晚报

  六千万美元笑傲全美以后,《功夫熊猫》来熊猫的故乡。开局不错,基本没有受到某些不着边际、毫无价值且别有用心的所谓“抵制”的影响。看来“孩子们”,不论以年龄来还是以心理成色来划分,都能够得到多一些的快乐。梦工场这回又赚大发了。

  《功夫熊猫》里的熊猫阿宝,虽然肥肥胖胖甚至多少有点傻乎乎的,外形和国人心目中的国宝一般无二,但是,它的行为做派却能让绝大多数同胞大吃一惊。一般人心目中的熊猫,首先是保护动物,生存成问题,它们笨拙且憨厚、稀有且无能,最大的作用是赢得全人类的同情和爱护。可是这位阿宝,却那么渴望胜利、驰骋、学习,渴望证明自己实现梦想,它肥胖的躯体里充满了搞笑天分和不屈不挠的韧性。他在吃够了所有苦头之后,终于凌空而起,夹住那只包子、将胜利和尊严紧紧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看着阿宝在银幕上折腾,没有人能够保持严肃。但开心之后,相关思考无法不使人纠结。熊猫是我们的国宝,可美国人的熊猫阿宝,却能让中国人更开心。熊猫这个中国元素,被人家轻而易举地拿起来,用并不太新鲜的“美国杂烩法”制成了精彩文化大餐。中国消费者消费的是自己的文化,钱却被别人尽数扫进腰包。

  当“变形金刚”、“奥特曼”、“芭比(听歌)娃娃(听歌)”让中国孩子欲罢不能、让中国成人们破口大骂的时候,还有人在鼓吹抵制,劝国人管住孩子闭上眼睛捂紧钱包。可是,而今,阿宝的出现,只能让人扼腕叹息。我们自己的故事,为什么非得要别人讲、别人演、别人拿来卖的时候,才能让我们耳目一新让我们开怀大笑?

  穿着古装的卡通形象,在正式的媒体渠道出现得绝对不算少。作者们也没少“出新”,没少“求异”,甚至想出了让老卡通露点、让新卡通血流成河的点子。但是,一方面是没头儿的说教,一方面是荒唐放任全无精神,再有就是对国外娱乐产品的原样照搬。这些极端做法,都只能白白糟蹋我们手中的“好料”,只能制造机会,让别人成越来越大的势,赚越来越多的钱。

  影人陆川说,在阿宝身上,传统文化不再是束缚创作的沉重包袱,而成为最为鲜活和有力的滋养。他还说:“也请赵先生饶了熊猫吧,把熊猫还给孩子们,不要永远钉在你自己的脑袋上。”笔者没经陆先生允许,私自把这句话,献给更多的中国文化官员和创作者。

新闻排行】【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