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日报:中国元素为何屡成西方影片摇钱树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6日15:36  沈阳日报
沈阳日报:中国元素为何屡成西方影片摇钱树

《功夫熊猫》剧照

  《功夫熊猫》有望打破1998年美国动画大片《花木兰》的全球3亿美元票房。从花木兰到国宝熊猫,中国元素俨然成了外国电影的摇钱树,中国动画人屡次将自家珍宝“拱手”送人,是设备不足还是能力不够?美国制造的“熊猫”在中国疯狂捞金,中国人却甘愿花钱消费自己的文化,“熊猫”票房大热的背后值得思考。

  “偷师”中国文化成西片潮流

  《功夫熊猫》在中国首映当天,记者便观看了这部影片。平心而论,影片中几乎囊括所有的中国符号,其中,功夫、熊猫、山水、太极、庙会、毛笔字、针灸都是中国的;动物们吃的是面条,用的是筷子,熊猫“阿宝”的补丁重重的大裤衩也极具中国乡村风情……而故事本身也同样充满了中国哲学,如禅意十足的“活在当下”、“世上没有巧合”的因果论,中国文化中最为灵异的千年乌龟作为一代宗师的羽化成仙等等。

  事实上,这已不是好莱坞第一次向中国文化“偷师”了。前有迪斯尼动画大片《花木兰》、去年在中国取得票房佳绩的《宝葫芦的秘密》,而在最近上映的《功夫之王》里,孙悟空、白发魔女、金燕子、少林、醉拳、铁头功等数不清的中国元素更是被一锅乱炖。毫不客气地说,中国元素已成为好莱坞影片的票房筹码。

  我们为何拍不出“熊猫”

  “熊猫”阿宝的出现,只能让人扼腕叹息。我们自己的故事,为什么非得要别人讲、别人演?

  中国出产的动画片,穿着古装的卡通形象,在正式的媒体渠道出现得绝对不算少。作者们也没少“出新求异”,甚至想出了让老卡通露点、让新卡通血流成河的点子。但是,一方面是没头儿的说教,一方面是荒唐放任全无精神,再有就是对国外娱乐产品的原样照搬。这些极端做法,都只能白白糟蹋我们手中的“好料”,只能制造机会,让别人赚越来越多的钱。

  《功夫熊猫》的成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用了中国元素。记者所了解的是,国外拍电影对题材的筛选很严谨,即便是古典元素也要挑有时尚价值的,而我们动不动就把传统文化拔得很高,不注重文化价值的再开发,动不动举历史文明的大旗,这才是我们赶不上人家的原因。

  应阻止本土文化流失

  《功夫熊猫》在中国火爆上映,引来不少人的非议,一些激进分子甚至“愤怒”提出抵制,理由是反对“好莱坞在劫后余生的中国捞金”。熊猫来袭,无疑凸显了当今全球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复杂形势,面对这样状态,我们应该做的不是抵制,而是反思。

  憨厚可爱的熊猫,明明比好斗的“孙悟空”和东西方文化中含义不同的“龙”,都更适合进行卡通开发,也更适合充当今日“和平崛起”的文化大使。中国的艺术家有得天独厚的创作条件,但究竟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却没有尝试这样的艺术创造?美国《功夫熊猫》横扫全球的背后,暴露出的是中国电影文化视野狭窄,缺乏发现力、创造力、想像力,实质则是缺乏对本国文化的深层次理解。

  “洋为中用”是中国文化界先辈留下的宝贵财富,结果反倒成了现在外国人的“中为洋用”。想扭转这样的局面,就不要将传统文化看成束缚创作的沉重包袱,而应成为最为鲜活和有力的滋养,放开手脚才能阻止本土文化的流失。因为,《功夫熊猫》的成功已经给中国影人上了生动的一课。本报记者 唐晓诗

新闻排行】【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