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中国电影业最大的软肋是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30日10:59  深圳商报

  作者:陈 才

  “中国目前很难生产出类似《功夫熊猫》这样的动画大片,即使偶尔出一两个优秀的作品,也不是必然的趋势,无法持续发展。”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尹鸿(blog)教授说,中国文化产业最大的软肋是不成规模,文化产业所有者太多,都是分散经营、缺乏整合,大家都各自为战,无法形成一个能够托举出优秀作品的生产机制,更缺乏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

  好莱坞梦工厂的喜剧动画片《功夫熊猫》正在国内热映,第一个周末就创下了3800万元的票房纪录,片方希望第二个周末的票房超过8000万元,甚至破亿。这也引发了中国动画、电影乃至整个文化产业的思考。一位看过影片的观众说:“《功夫熊猫》惟一的缺点,是它足以让很多中国电影人感到羞愧。这部电影所有的东西都是中国的,可为什么是外国人拍出来的?”这个问题正是很多观众想问的。

  尹鸿教授认为,中国文化产业最大的软肋是不成规模。但为什么不成规模,为什么不能“形成一个能够托举出优秀作品的生产机制”,其实更值得追问。中国不缺乏优秀的导演和编剧,对商业化运作体系也并不陌生,为什么整个电影产业不能壮大?每年出产的优秀作品少之又少?

  贾樟柯在2007年初的一次专访中,就指出了“市场选择的背后是行政权力”的实质。他说,“今天商业大片在中国的操作,是以破坏我们需要遵守的那些社会基本原则来达到的,比如说平等的原则,包括它对院线时空的垄断,它跟行政权力的结合,它对公共资源的占用……”(2007年1月10日《中国青年报》)

  我们的国际电影节,也正在沦为“鸡肋”,因为国际大腕都不愿意来。一位参加过很多国际电影节的国际发行人说,电影审查制度是一个紧箍咒。“我们现在不仅是进口影片要经过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查,即便是参赛电影节的影片也需要有主管部门的审查,这点和其他国际电影节是完全不同的,国外的电影节选片人的权力是很大的,他们完全根据自己的判断就可以决定影片是否入围。”

  谈到国内动画片的创作和生产,重庆视美动画总导演周宗凯认为,“我们在用一种‘老人文化’在管理和看待”。什么是“老人文化”?好比现在一个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在他们的意识中,糖就是孩子们天生喜欢的东西,所以就给他们糖,实际上,现在的小孩子还喜欢糖么?周宗凯直言,熊猫,就肯定是那种毛茸茸憨厚的形象,谁要设计成《功夫熊猫》里的熊猫,口水会淹死人,审查会通不过。

  而其他文化产业又怎么样呢?本来运作得好好的选秀节目,有关方面却要求“不能哭”;作家陈希我(blog)写了一部小说《冒犯书》,2007年初由人民文学出版社(blog)出版,后来台湾出版了繁体字版,却因繁体字版未对书中“性描写”作删节处理,台湾出版社寄给陈希我的样书也被定性为“违法行为”……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到底是什么阻碍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1980年10月8日,在逝世的前两天,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在《人民日报》发表了《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的文章(听歌 blog)。他认为,“管得太具体,文艺就没有希望,就完蛋了。”从电影而推及整个文化产业,又何尝不是如此?文艺复兴、文化大发展的充要条件,只能是允许文艺的自由发展,允许文艺工作者尽情挥洒创造性和想像力。权力插手越多,条条框框设立得越多,越容易窒息文化产业的发展。

新闻排行】【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