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从新版《红楼梦》看网友的“恶搞惯性”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4日15:18  新浪娱乐

  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网友们拥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评论权、监督权”借助网络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于是太多的事情成为网友们的娱乐目标,恰逢今夏一反常态正值娱乐淡季,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恰成首选。说实话,刚开始从网上看到网友们恶搞新版《红楼梦》人物造型的照片,看到宝钗满头蔬菜水果,本人也幸灾乐祸了好几天,更对“网上藏龙卧虎”的说法有了深刻的体会。可这样的照片看得多了,越来越刺耳的叫骂声听得多了,反倒开始觉得有点不对劲儿——难道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真的一无是处?难道李少红叶锦添在拿自己的艺术品味和职业生命“陪大家玩”吗?

  显然不可能。

  其实网友们的“雷声”源于对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积怨已久,从两年前的“红楼梦中人”选秀,到胡玫弃导风波;从李少红导演接手到角色造型“挤牙膏式”曝光再到“剧照门”事件……网友们的骂声一直不绝于耳,两年的积怨也使得网友们的叫骂形成习惯,以至于只要看到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有任何“风吹草动”,网友们都会做出应激性或者惯性反应。

  如果说因对异于观众期望的定妆照不能接受而口诛笔伐——发表各种不同意见,那还说得过去,可连剧照也不放过,显然有点儿鸡蛋里挑骨头的意思。网友嫌尤三姐袒胸露乳,不是烈女风范,可这正是曹公笔下的原文描写:“大红袄子半掩半开,露着葱绿抹胸,一痕雪脯。”烈女原不等同于贞女。本人倒觉得新《红》剧照对原文的“视觉还原”很真实和到位,而这也恰恰说明演员的表演是成功的——“二贾”的真猥琐、尤三的假风情,配合着奢侈的“电影光”呈现在观众面前。

  正常的艺术争论无可非议,可是太多的网友对新《红楼梦》的定妆照的评论愈演愈烈,发展成对整部戏近乎毫无理智地谩骂与攻击,实在是有点不像话。这让我不由得想起“盲人摸象”的典故(但愿这个比喻不会引发网友们的围攻),就说造型,造型其实只是影视工业里的半成品,结合演员表演、灯光摄影等技术支持和观众在荧屏的欣赏,才形成完整成品,在新版电视剧《红楼梦》还没有以成品电视剧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之前,网友们的情绪是否发泄得过于强烈和失去理智呢?退一步讲,87版《红楼梦》再完美,也挡不住要拍新的。一位评论家说:“《红楼梦》不是不应翻拍,而是翻拍的次数太少——限制了观众对经典的多种解读形式和可能。”本人以为说的极是。

  说白了,网友们的争议焦点更多的锁定在所谓 “抄袭”上,称“所有妆容皆有出处”。其实这顶“糟蹋经典”的帽子扣得有点“冤枉”,回想我们生活内容的任何细枝末节,有什么东西找不到“抄袭”的影子呢?凭什么《青蛇》“抄袭”昆曲的额妆算“创新”,新《红楼梦》“用昆曲的皮”就招骂?这是哪一家的霸王条款?至于造型中服饰杂糅了多个时代服饰元素的“矛盾”做法,其实也并非叶锦添异想天开,而是严格遵照原著小说的描写——比如宝玉的箭袖,据考据是清代的,但蟒袍又是明代的,尤三姐葱绿的抹胸又像是唐代的……曹雪芹这样写的目的就是为模糊朝代。既然曹雪芹给了权限,新版《红楼梦》又何必在造型上太过拘泥!我想这才是叶锦添“胆大妄为”的原因所在。事实上,李少红叶锦添不会也不敢任意糟蹋经典,否则,不要说观众不答应,开拍前的红学家那关也过不去啊!

  李少红不是红学家,叶锦添也不是红学家,但是两人分别是华语影坛导演、造型设计行当里的资深专家,其实不管是李少红、叶锦添,还是广大网友,大家都是奔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期望把这部戏拍好。所以骂声也好,恶搞也罢,都只是插曲,最终呈现出来的“主旋律”才是正餐。只要正餐好吃,权把争议的骂声当作佐料又何妨?(Luke)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红楼梦 的新闻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