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日报:有谁来拍“农村电影”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5日12:22  沈阳日报
沈阳日报:有谁来拍“农村电影”

《大红灯笼高高挂》海报

  《投名状》(blog)令人关注,《赤壁》全线飘红……中国电影市场不能说不热闹。但这热闹背后却藏着另外一种可怕的寂静。这“寂静”就是农村题材电影极少有人理睬。在“大片”当道的电影市场,“农村题材电影”早已渐渐被观众遗忘。

  曾经的辉煌成往事

  曾经,农村题材电影是何等的辉煌。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花好月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到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人生》《月亮湾的笑声》《咱们的牛百岁》《被告山杠爷》《秋菊打官司》《二嫫》等都表现了中国电影人对农村题材的关注。

  《人生》表现了高加林身处农村、城市之间的尴尬,对现代文明的渴望;《被告山杠爷》中的山杠爷是好人,犯了法却合乎伦理;《秋菊打官司》讲述了一个农村妇女到法院告状的故事;《暖》则讲述了对于命运无奈又不肯低头,真实而平凡的故事;《二嫫》反映了农村人际关系的变化与物质化对山村的侵入。这些影片都努力站在历史的高度,穿越农民的个体命运沉浮,感悟民族精神、历史脉动与人性光辉。

  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农村题材的电影突然间从银幕上消失了。中国导演要么钻进成语典故中寻找灵感,要么忙着在贺岁档推出一个幽默故事。于是,“农村电影”曾经的辉煌便成了久远的往事。

  电影成功除了票房还有什么

  随着中国电影进入市场,衡量一部影片成功的标准渐渐狭隘到一个标准:票房。每每有新片放映,媒体的眼睛都死死盯在票房上。《赤壁》公映后,欣喜地宣称:票房4天过亿元。而在《英雄》《无极》(blog)《投名状》、“黄金甲”等大片上映之时,更多关注也是在票房上。似乎有了票房就是电影成功的全部。久而久之,连一心做文艺片的导演也跃跃欲试,想着往大片阵营里扎,幻想着也创造一次奇迹。

  从市场的角度来说,衡量电影是否成功,票房当然是很重要的一个指标。但从受众角度来说,票房并不是成功的惟一标志。

  对观众来说,等英雄的故事讲尽了、宏大的场面看够了,明星面孔看腻了,还看什么?那时就要看思想内涵、看电影对现实的关照、看一部电影的品质。而目前,无论是思想内涵、对现实的关照和电影品质都不能让人满意。

  电影人缺失的是责任

  相比于农村题材电影,反映农村题材的电视剧显得比较热闹。《喜耕田的故事》《刘老根》《乡村爱情》《圣水湖畔》等一批优秀农村电视剧走红市场,这种“走红”,说明当代农民对文化产品有着强烈的消费需求。

  面对这样的需求,电影人的表现不仅是忽略,甚至是冷漠。其实,这反映了电影人急功近利的心理,更反映了责任感的缺失。从责任感的角度说,关心农村、关爱农民、关注农业,是所有电影工作者应有的情怀。

  农民需要优秀的农村题材电影,需要真正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农村题材电影,这是电影人应负的社会责任。

  本报记者 蓝恩发

新闻排行】【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