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石林
重拍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最近引起热议的是被曝光的人物服装造型,据说很不靠谱儿,以至于《百家讲坛》主讲人、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马瑞芳都婆婆妈妈地奉献了参考意见,“叶锦添在设计人物造型和服饰时,完全可以参考沈从文先生关于中国历代服饰的几本专著,参考启功先生讲《红楼梦》的专著。”除了文字资料,马瑞芳还点出了一本能为人物造型提供直接帮助的画册,“这本画册是孙温父子在同治至光绪年间用几十年时间精心绘出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画册,《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尽在其中,头发怎么梳?衣服怎么穿?首饰怎么戴?历历分明。”马瑞芳称这本国宝级画册目前存放在旅顺博物馆,另外作家出版社已照原画大小出版过。
我觉得马老师说得很对,我也是这个意思。但是,我同时觉得马老师的好意这一回像是奶孩子奶了个狼——找错了对象,她的话注定是不被接受的,一块“奥斯卡电影服装设计奖”的牌子把自己晃晕乎了的叶锦添,怎么会接受一个学者的好意?再说,如果一切都按照学问来、按照知识弄,世界上的所谓设计师会有一大半失业——当今的设计跟胡闹很多时候是一回事儿。当今最反学问、反学术的人里,设计师占的比例不小。
按照马老师和我的观点,拍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只要还是曹雪芹的那个《红楼梦》)就不存在所谓服装设计问题。非要说有,其服装设计就尽量按照书中的描述找出来、搞清楚、弄齐全就行了,谁要你无中生有地瞎设计?《红楼梦》中人,年代是明,其服装按照明式服装照搬就行了,别弄错了。那时候的服装,其材质、面料、花色、款式、佩饰乃至做工,都有严格细致的身份标识、地位象征和阶层寓意,弄错了,说不通。这毕竟是有根有据的,不是老虎闻鼻烟儿——没影儿的事儿。当然,你为了表演的需要、为了好看,可以适当地改造一下,比如让只能穿粗布的,适当地给他弄个看上去还是粗布但是比真正的粗布要好看的布料,因为真的有时候视觉上不合适。但不能动其精髓,不能错。古人讲究衣冠,簪缨世家就更讲究,衣冠错了,就一切都错了,所以戏曲界懂得“宁穿破,不穿错”是个底线。我不相信叶锦添不懂这个,可能是不甘心按照这个铁律办,按照这个铁律就不能显现他的所谓设计了——这是我的小人之心。所以他不甘心,还扬言让反对他的设计的网友“死了心吧!”其骄横如此,都是让中国的无知导演们给宠的——我不明白,影视剧毕竟是看表演,服装设计咋成了了不得的事儿了?
他还委屈,说他设计的《大明宫词》和《橘子红了》其服装也很大胆,为什么当初没有人反对。能问这个话、有这个疑问,说明他根本没有能力承担给《红楼梦》找服装的工作,他很可能不愿意看或没有时间看《红楼梦》。其实,以我的观剧标准,《大明宫词》和《橘子红了》本身就不好看,也不值得看,人物个个一脑门子官司、像一群泥胎一样轮番朗诵朦胧诗,就更不值得计较,你爱设计成啥样儿设计成啥样儿,还有比你更离谱的服装呢!比如哪一部电视剧中的“小凤仙”。
我多次写过,“奥斯卡奖”只是一个奖项,任何奖项都是该奖项执行的标准的体现,并不能说明一切问题,叶锦添的什么作品得了“奥斯卡奖”,我不知道,只看到他举着小金人的照片在网上放着,这说明不了他什么都会、什么都能行,更说明不了他什么都好。
人类的服装随着文明的进步,已经祛除了附加在服装上的文化巫魅,服装在现代,再也没有了什么身份象征、地位标识和阶层寓意,谁穿了什么服装,只要你自己喜欢且不害臊,没有人说你奇装异服,更没有人说你僭越犯上。但是,在所谓现代主义的放逐下,新的巫魅,比如对“奥斯卡奖”、好莱坞等等盲目崇拜的新文化巫魅,无形中又在侵袭人的视觉氛围、干扰人的审美判断。当今人作孽,有很多招儿,但万变不离其宗,即把许多根本不是问题的东西当成问题弄,这样就给新的巫魅开辟出宽大的表现空间,比如重拍《红楼梦》要什么服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