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晨
娱乐至死,文化向死而生。
如今全民娱乐究竟成了什么局面我并不清楚,但我知道狗仔们的镜头总流连在更衣室、洗手间绝不会是什么好事,至少这帮神通广大的妙手空空儿是缺乏养儿育儿的基本常识,难怪李大侠会在异国机场被迫使出“降龙十八掌”,若是耍耍“三十六路打狗棒法”或许更对路——“泛娱乐”劣迹斑斑,在此不便一一例举,各位在各大门户网站首页便能找到大量链接。
在我看来,“泛娱乐”纵然可恨,但“泛文化”其实远比“泛娱乐”可怕——“泛娱乐”只是为文化披上娱乐的外衣,而“泛文化”则是把历史沉渣强行加上文化的定义——与文化毫无干系的事件被冠以“文化”之名,鸡鸣狗盗之事便称“文化产业”,市井小人陡然变身“文化大家”,以往各地兴办的“××文化节”还算靠谱,近年来的文化愈来愈剑走歪锋,诸如“猪坚强”纪念馆、孔子标准像、四大名著热。于上海而言,早先“泛文化”只是被当作名片、招牌、面子、“风景线”,如今“泛文化”被当作生活情调、享乐方式、时尚标的:有一众年轻人沉醉在百八十年前的靡靡之音里,或是伪装在小资嘻皮的调调下,以尊重历史为幌子来宣扬奢靡腐旧的生活方式,蝇营狗苟,驱去复还。
如果说“泛娱乐”是精英文化向世俗文化的妥协,那么“泛文化”就掩藏着文过饰非的初衷,用貌似文化的标准来包装非文化内涵。“泛娱乐”不代表通俗易懂,“泛文化”也不代表全民素质;“泛娱乐”只是盲目的从众,“泛文化”却是无知的可悲。当“泛文化”继续打着文化幌子招摇过市之时,路人侧身让出的不再是文化复兴的风雅之道,而是非主流的离经叛道,最终会从通俗庸俗走向粗俗恶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