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京报:索尔仁尼琴,勇者安息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5日09:54  新京报

  作者:涂志刚

  索尔仁尼琴去世了,89岁,这个用一生的时光批判世界的人,这回永久地闭上了嘴巴。不知道,在最初的纪念和致敬热潮之后,除了他那些书,以后会有多少人还记得他那些执拗的批评。

  对绝大部分读者(或者并非读者只是偶然听说过索尔仁尼琴的人)来说,以《古拉格群岛》、《癌症楼》、《第一圈》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基本上就代表了索尔仁尼琴的全部,此后的几十年则基本是空白———虽然对作家本人来说,他的一生可远远不止几本书这么简单。同样地,对绝大部分读者来说,索尔仁尼琴乃是一个流亡者:被祖国放逐,对西方则格格(听歌)不入,即使在生命的最后十几年回到莫斯科之后,索尔仁尼琴扮演的也依然是一个批评者的角色———人们很容易赞美作家不屈的批判精神和他曾经作出的种种斗争,却很少想起索尔仁尼琴的批判到底为何。在标签化的理解当中,索尔仁尼琴是揭开历史真相的带头人,是坚持自由精神的叛逆者,当然,他确实做了这些事情,不过与此同时,索尔仁尼琴还是一个在西方流亡了几十年却拒绝学习英语的人,一个对西方世界抱持明确批判态度的人,一个坚信俄罗斯民族复兴的人,一个坚守俄罗斯宗教传统的人———其实,就像他那些厚厚的书一样,索尔仁尼琴对历史和现实的批评,哪怕是曾经最激烈的批评,其核心都是来自过去,来自传统。

  这样的一个索尔仁尼琴,其实是个孤独的人。虽然晚年的索尔仁尼琴获得了无数荣誉,更得到了祖国的欢迎,但与此同时,他晚年所写的那部《崩溃的俄罗斯》,发行量不过区区5千,而他希望回到俄罗斯传统的一次次谈话,人们更是充耳不闻。似乎,世界对索尔仁尼琴的认知,已经完全停留在了《古拉格群岛》的时代,而他的逝世,则不过是活化石正式成为化石的过程而已。看着晚年的他一次次获奖,看着他去世之后梅德维杰夫总统和布什总统的迅速反应,我们知道,索尔仁尼琴已经完全成了一种象征。

  1970年,索尔仁尼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很多文章(听歌 blog)都喜欢引用当时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布的获奖原因:“因为他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时所具有的道德力量”,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真实的原因其实并非如此———这和当时苏联政府的想法是一样的,他们把索尔仁尼琴赶了出去。但如果我们现在回过头来读索尔仁尼琴的书,却会发现,瑞典皇家科学院当时是有道理的,索尔仁尼琴心里,最重的就是道德两个字,而且还是最传统的那一种。

  对俄罗斯,索尔仁尼琴去了又回,对西方,索尔仁尼琴则是个完完全全的过客。回到俄罗斯之前,索尔仁尼琴曾经向人们展示他保留了几十年的苏联护照———这是他和故土精神相连的证据。但真正的现实是,没有多少人关心索尔仁尼琴心里的那个故乡,也没有多少人在乎他本人的精神所系,他流连于传统的种种呐喊多多少少都被过滤,剩下的,无非是一段历史的证词而已。

  索尔仁尼琴是个勇者,他在自己的生命中一再证实了这一点。特别是在最后20年,在明明知道属于自己的时代已经过去,明明知道自己那个精神家园已经不再之后,老作家依然坚持,这份勇气是令人钦敬的———即使他关于俄罗斯精神的种种说法,人们未必能够赞同。如今勇者安息,留下的惟有文字,我们能做的,也只有心怀敬意地轻轻翻过这一页,然后祝愿,索尔仁尼琴所批判的那些,不要再次重演。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关于 索尔仁尼琴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