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当孔子也变得“懂武功,会谈情”

  成功导演过《雍正王朝(评论:当孔子也变得“懂武功,会谈情”)》、汉武大帝(评论:当孔子也变得“懂武功,会谈情”)胡玫要投资1.5亿元拍《孔子》,我认为,这个动议本身就很值得尊敬,也很让人感动。但关于孔子的银幕形象问题,这几天来,可谓众说纷纭,有口风说,“胡玫的孔子”将“懂武功,会谈情”,我本以为此不过是“老鼠怕猫,这是谣传”,但近日忽然在报上看到胡玫很隆重地说,她要向拍《赤壁》吴宇森学习,而且编剧陈汗也说“这部戏会是文戏和武戏并重”,我倒开始怀疑有人或许真的要把孔子塑造成一个“武林高手”了。

  孔子外貌高大威猛,这是尊重史实,但他老人家竟会武功?这却是个让人上牙打下牙的事儿,虽然我不至于说这是在糟蹋“中华文化基因库”云云,但有个问题则必须搞明白,孔子生于春秋时代,你给他设计的武打动作是循少林派还是武当派(听歌)呢?刘洪波先生说:“向孔子致敬,每个人有自己的方式”,言外之意是“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导演完全有自由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表现孔子。这我承认,但哈姆雷特再多,他也是两条胳膊两条腿,同样,你虽然可以选择自己向孔子致敬的方式,但既然是致敬,这手势还是要规范一下的,我们总不能致敬时把本该指向前额的五指,指向后腰吧?

  尽管我觉得把孔子弄成“武圣人”有点怪怪的,从心底说,这还并不是一个很严重的事情。有人考证,李白就是个剑术高手,既然如此,孔子打出一记铁砂掌似乎也没啥了不起。但据说,导演和编剧为了让孔子“有血有肉”,里面还穿插有很多情戏。这才是我最关心的问题,如果说“武圣人”只是一个技术性的表现问题,而“情孔子”则是一个思想性问题,处理好了,有血有肉,处理不好,那完全可能是“血肉模糊”。夫子曰:“发乎情,止乎礼”,圣人固然首先是个人,也要吃喝拉撒睡谈恋爱,但我们没有必要为了“还原”他的所谓真实,而生造出一些儿女情长来。

  现在的一些影视作品就有这么一种倾向,似乎一提“人性化”,就非得把主人公弄成个“情种”。胡导说,她要向吴宇森学习,学习他制造悬念的技巧。这没有问题,但千万别学他处理情戏的那种随意性,如《赤壁》里的周瑜,大战当前,不忘与小乔寻欢,如此“花痴”,之于《赤壁》这样一部“大片”中的周郎或许有某种合理性。但《孔子》却不应也被视为“大片”,事实上,它只能也必须是一部史诗,一部场面宏大的文化片!而说到文化,主人公一生致力于“克己复礼”,那么,导演要想表现这样一个人物,首先就要克一克自己这个“己”,不能为了票房,而刻意塞进去一些花里胡哨的“情”,真如此,那便不是“复礼”,而是“覆礼”。

  总之,孔子虽然也是一个人,但他之于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而言,却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符号,更是某种精神象征,我们虽然没有必要去强化他的“圣”,却更无必要在他身上强加一些“俗”。在他的时代,他“惶惶然如丧家之犬”,在我们的时代,我们得为他,也为我们自己找到一个心灵的家园。□衙外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