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培
不讲娱乐至死的鸿篇阔论,娱乐至少也该算一项创意产业。创造身体愉悦之外的身心愉悦,是一项高度挑战人类大脑的高智商行为。看过《木乃伊()3》后,你会更加相信这一点:在这个大片横飞的年代,空洞乏味的娱乐会越来越难吊起人们的胃口。
《木乃伊3》是好莱坞影业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大片,它抢占中国市场的野心路人皆知。7年前,《木乃伊3》开拍时,就以“中国元素”为最大的宣传噱头,这也让中国影迷格外期待。但《木乃伊3》交出的答卷显然让中国观众大失所望,所谓的“中国元素”无非是美国导演罗布·科恩的个人式东方想象,了无新意:兵马俑、修长城累死的冤魂变成了木乃伊;李连杰( blog)扮演的“龙帝”喝了长生水之后,变成了一条长着三个头的龙,还能喷火;更为可笑的是,对决珠穆朗玛峰的一章竟然出现了雪巨人相助,不少观众戏评说:“美国不知道多少电子游戏里有这样的情节,导演游戏玩多了?”
除了套用一些“中国元素”,《木乃伊3》运用的基本仍是典型美式桥段和美国英雄()主义,比如诅咒、复仇与邪不压正。片中所谓嫁接的中国历史,一锅粥乱炖,错误得一塌糊涂,中国功夫、鞭炮花烛舞狮舞龙的中国年都成为了蹩脚的陪衬。少了《功夫熊猫》里出神入化的想象力,《木乃伊3》对大部分中国观众来说乏味如鸡肋,估计连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想象都满足不了。
从重拍电视剧《红楼梦》的选角风波,到电影《赤壁()》搞笑台词引发的口水战,种种纷争的价值,不在于宣扬一种民族文化的洁癖,而在于让人们看到“玩转”经典的巨大风险性:敢于挑战、改编经典的影视界名导,至少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与经典对话的足够能力。即使没有孔子笔削春秋的大智慧,没有金圣叹腰斩《水浒》的胆魄,也至少该有于丹般对经典的熟悉,否则任何改编只能沦为一场与经典和大师不对等的谈话,破绽甚至笑料百出。
主演李连杰看到电影硬伤后,非常干脆地说:“这本来就是一部娱乐电影,不要太认真。”于情,我们不该对一个抱着娱乐目的的大片太较真,特别是对一个并不熟悉中国文化的美国导演;但于理,娱乐不等于“愚乐”,导演不该把观众想象成零智商。因此,对于这部1.7亿美元的好莱坞大片,中国观众有理由不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