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赐贵
笔者此前搜集有关萧红的材料时,一位高校教师对我如此感慨道:若是萧红活到冰心那等年纪,冰心像萧红那般早夭,那么在文学史上叫“文学大师”的只怕是萧红而非冰心了。有时候,一个人能否青史留名、德配“大师”,跟他活得长不长久大有关系。李敖说季老名列“国宝”、“大师”,属于“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实为有理。如今,“大师”二字更像是“大法师”的省称,带股妖邪之气。近日,余秋雨(blog)先生再抛高论,给这个跟“美女”一样泛滥的名词添加了一个新注脚:争议比较大的老师。
无论大家承不承认余秋雨是个“大师”,他所产生的眼球效应是十分明显的。如今,余先生已经跟国足、美女、80后、太子党等话题一般,不论什么时候抛出来,都能让人活跃起来,找到可资讨论和发泄的渠道。其实,早在2000年,便有人如此说道:“余秋雨已经创造性地开拓了一个个人主义的经济学流派——‘余秋雨经济学’,就是余秋雨骂人以及遭遇人骂,出书以及被盗版,作秀以及反作秀,出游以及反出游等等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丰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打发小资阶层无聊时光,余先生可谓功莫大焉。
不可否认,余先生的自嘲还是比较拙劣和可疑的,这才会引来如此众多的批评声音。但大家吵成一团、骂成一片又有何用呢?“余秋雨大师工作室”的牌子还不是一样挂了起来?慈溪桥头镇的余秋雨老宅还不是照常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笑骂由他笑骂,‘大师’我自为之”,大家说得再多也改变不了这一切。你说他是名气比较大的老师也好,你说他是年纪比较大的老师也罢,总有人能大而化之地省称其为“大师”。在这方面,启功的《自撰墓志铭》倒是可以放在这里:“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当然,“皮欠厚”一句得改动一字方能适用。
俗话说得好,“要么改变环境,要么适应环境”,大家与其在这些话题上浪费口水,不如多关注一下时事,且放“余大师”一马。本着度人以善的原则,我也更倾向于如此理解各方的初衷:他们并非出于炒作或嫉妒的心态,而是基于对“大师”一词的尊敬与慎重。但跟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过不去,又何尝不是跟自己过不去呢?
在这一方面,窃以为穆罕默德可以作为大家的表率。穆氏三次喊山,山仍然屹立不动,穆氏遂变通道:“山既然不过来,那我自己走过去好了!”既然大家谁也改变不了余先生称“大师”的现实,不如承认“大师”是个跟“小姐”一样逐渐被庸俗化、污名化的词语。如此一来,岂不省事?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