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京报:徐德亮与郭德纲 人生若只如初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4日07:02  新京报

  作者:贾行家

  遥想当年,德云社上下确实是进京赶考般的众志成城。今日当事人的感触恐怕正如失恋,只恨不得“人生若只如初见”了。

  郭班主就“徐王造反(郭语)”接受媒体的17分钟采访,是他继《我要幸福》之后久违的好作品。生活在一个特别锻炼人的社会,我认为大家都可以学习一下。真正门儿清的相声行家在这个时候是不说话的,然而看街坊吵嘴“嚼性”,最好能有个闲人在边上解说解说常识和人物,这个我来来吧。

  相声演员石小杰的一篇博文叫《徐王退出德云社真实内情》,里面有一个细节是相声演员惯用的春秋笔法:“他(王文林)原名叫王惠林,出身相声世家,父亲是相声界的老前辈王长友,是李金斗的师爷,他进了德云社之后改艺名为王文林”。王文林的师傅是刘宝瑞不假,“文字辈”且又货真价实,在业内算是较难得了。比如李金斗的师傅赵振铎也属“文字辈”,算起来与郭德纲(新京报:徐德亮与郭德纲人生若只如初见 听歌 blog)倒是平辈(这里另有典故,姑且隐去)。所以说石的话简直不像给王文林“拔创”,倒像拐弯骂人。意思是德云社吸收王文林,完全是冲着他的家世和辈分,而王先生也配合到了改名的地步。

  现而今执著于辈分陋习的,多是从名利等因素考虑。德云社的四位“文字辈”,之前除非极其了解相声或者搞行业组织工作的,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而其中有那么一两位的“门户师承”似乎也不是没有争议。现在的江湖是“海青腿”(不是门里出身胜似门里出身的能人)的江湖。

  徐王离开德云,“四文”中的张文顺先生新表了恩断义绝的态,从中也可以看出曲艺界的拜师确实是招人哂笑的陋习。按说张先生要收回的那个“德”字儿,本来是可以给故人留下的唯一念想。论能耐,和张先生学吃喝玩乐成,学相声,恐怕是“西望长安”,自然,修行在个人也是常事儿。张老先生参与创建德云社,一是占个“文”字,二是不缺钱,三是有个人的志愿和打算。至于郭德纲拜侯跃文的事儿则是后话,应该说郭德纲确实是个人才,侯跃文确实是棵大树。

  说观众买票完全是冲着来看郭德纲,恐怕不错。要说能耐,至今我也认为郭德纲说相声是真有天赋,他的本事是一路拣过来和悟出来的,下过很多工夫,这个气死没辙。他会的多,单口很不错,胆子大,脑子活,舞台历练也超过了一般人。不过真正成就他的还是其性格,这个性放在过去恐怕是九死一生,放在今天就成了造传奇的好材料。然而结合德云社的票价看,其整体实力还是弱的,可观的演员里好像只有高峰、徐德亮、李菁、何云伟(blog)等几位(与德云社较友好的演员王玥波也很不错),真要我听尚不如天津的相声队。话说回来,花钱不就是瞧热闹么,谁又真是欣赏艺术呢。

  这现象和德云社的组织方法不无关系。几年来关于社内的各路传闻,我不能瞎搬弄,唯恐刨了娱记的活。郭班主的既定形象是和行业不良风气做斗争的,有时候做着做着斗争又不小心做成了表率。仅从相声录音里就可以知道:“郭家班”并非股份制,基本上是夫妻店。盈亏一直由郭自负,郭在采访中客气地把开份儿高低解释成“行业惯例”。留谁不留谁,用什么价码留,要根据郭班主认为是否有必要。只是德云的企业制度久而久之恐怕还会出问题,郭放言“五十年内,德云社没有别人造反”,除非散伙早,我看悬。德云社如今像京剧科班一样地收徒弟也是个奇观,这属于粗粮细作。

  徐王辞去,表面原因自然是劳资,专业人士可以继续深入扒瞎。回到“不明真相”的表面来说,这完全是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的选择。遥想当年郭德纲率队初赴天津办专场的时候,德云社上下确实是进京赶考般的众志成城,连我们这些观众也深受感染。然而“这红臀长尾是原本就有的”,今日当事人的感触恐怕正如失恋,只恨不得“人生若只如初见”了。

  □贾行家(哈尔滨 相声爱好者)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关于 郭德纲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