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羊城晚报:“剧”变中国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05日13:17  金羊网-羊城晚报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在变,电视剧也在变。不得不说,与西方电视剧发展的历史相比,中国电视剧经历的阶段不比西方少,但成长速度却似乎快得多

  原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李春武曾说,“优秀的电视剧就像一根坚韧的线,把社会转变、经济变化、观念冲突等多重社会变革一一串联,以平实的故事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对于中国电视剧而言,1978年同样是一个转折点,电视剧从此伴随着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万象更新的时代。自此,中国电视剧实现了从单本剧到连续剧,从现场切换到制播分离,从产量不足百部到每年500多部、超过13000集,成为世界第一电视剧生产大国和播出大国。

  1探索期(1978-1985):海纳百川的年代

  刚刚经历过巨变的中国人对于丰富的精神生活极度渴望,迅速普及的电视机日益成为占据文化生活的重要道具。相应地,电视剧事业自然而然地被带动发展了起来。一批外来电视剧如《安娜·卡列尼娜》、《大西洋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以及港台电视剧霍元甲(羊城晚报:“剧”变中国)(羊城晚报:“剧”变中国)(blog)《射雕英雄(羊城晚报:“剧”变中国)传》(blog)等在内陆播出,带给人们崭新的认知。

  [阶段奇观]这个时期的人们不仅见证了电视剧的成长,同时也见证了电视机从无到有的过程。摄于1981年的20集连续剧《霍元甲》作为第一部引入内地的港台剧,播放时万人空巷。那时只有一部分家庭有电视机,而且还是9英寸或12英寸的黑白电视,因此全国还流行起一种电视屏幕五色彩纸。1984年,一部至今仍被称为华人电视史上开山巨作的《射雕英雄传》,再一次让国民热血沸腾,以致播出时有电视机的人家都会坐满左邻右舍(blog),直至节目结束只剩雪花点,人们还在七嘴八舌讨论剧情,不肯散去。

  [阶段特色]这是中国电视剧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荧屏主要被“外来剧”占据。本土创作上,虽然从1981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9集)起已有不少连续剧出现,但这时期电视剧的主流艺术样式是依据电影的方式拍摄的单本剧,故而,这一时期被称为“电视单本剧”(长度1集到2集、每集长约45分钟的电视剧样式)时期。

  [阶段首创]1979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南斯拉夫电视剧《巧入敌后》成为了中国第一部译制剧;1981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

  代表脸谱:黄元申(《霍元甲》)、翁美玲(《射雕英雄传》)

  2成长期(1986-1989):名著拍摄的高峰(羊城晚报:“剧”变中国)

  1986年被称为中国连续剧阶段的起点(blog),自那一年起,连续出现了几部引起极大轰动的连续剧作品:《四世同堂》(28集)、《寻找回来的世界》(12集)和《新星》(12集)。更重要的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接二连三被搬上荧屏。《红楼梦》《西游记》都在这一时段完成,并且都是在有限的技术条件下拍摄的,它们让中国电视剧第一次走进了海外市场。

  [阶段奇观] 在国民不是十分富足、不知“戏说”为何物的年代,电视制作人对每一分钱、每一个镜头都慎重对待。一部《西游记》拍了整整六年,仅一个“特技”就忙活了一周———“偷吃人参果”那一集,镇元大仙出庙门时要有一个升降镜头,于是剧组用两根竹竿绑在一起,架在房檐上,再拿一个竹椅子把摄影师捆在上面,派人在二楼拿绳子往上拽椅子,就这么完成了所谓的“升降镜头”。孙悟空怎样表现天旋地转的头疼?就让摄影师躺在一块三合板上,4个人拉着三合板的角,像推磨一样跑……

  [阶段特色] 我国电视剧的主流样式开始转向了连续剧(4集和4集以上,分集播出,主要人物和情节有一定贯穿性的电视剧样式)的创作。如果说单本剧在时空构成方式上拉开了电视剧与古典戏剧的距离,那么这一阶段的连续剧则在时间上疏远了电视剧和电影艺术的联系。电视剧发展至此,终于告别了模仿戏剧、模仿电影的历史,这也是我国电视剧本体自觉时期。

  [阶段首创] 1987年,36集电视剧《红楼梦》第一次完整地将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红楼梦》搬上荧屏,被红学家周汝昌称之为“首尾全龙第一功”;1988年,25集电视剧《西游记》第一次将全本《西游记》搬上荧屏,也首创了电视剧出国拍摄的先例。

  代表脸谱:陈晓旭(《红楼梦》)、六小龄童(blog)(《西游记》)

  3成熟期(1990-1995):平民情结的回归

  这一阶段,通俗剧创作显现出强劲发展的势头,视角开始瞄准人情冷暖。如《渴望》主人公刘慧芳就是一种真诚的呼唤,她给我们这个人情渐趋冷淡的社会带来了一种期望,所以,该剧播出时才会出现举国轰动的场面,被人们称之为“渴望现象”。另外,农民工大量进城,应运而生的电视剧《外来妹》让人们把目光投向了沿海地区;而《北京人在纽约》则展现了当时东西方文(blog)化的碰撞以及上世纪90年代初的“出国潮”;对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十六岁的花季》是真正代表当时中学校园生活和青春思潮的一部标志性电视剧。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