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世界周刊:《李米》是一部充满诡异的电影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07日09:48  新世界周刊

  -本刊记者/余楠

  “爱情”是《李米》的主题吗?

  “爱情”有点小了,应该说是“情感”,情感的外延更丰富吧。或者说,是讲情感的真实性和尺度。这是一个关于等待的故事,讲述一个人在焦灼地等待中不停寻找真相。我们在生活中都有这样的感受,不明不白,这算怎么档子事啊?非常受不了,不行,一定要一个真相。李米也说了,她哪怕找到男友后听他说一句我们分手都行。对于李米来说就是这样,真相最重要。

  结尾李米在天桥上突然面对镜头讲述她跟方文从前的故事,那个段落有观众很喜欢,也有人觉得非常突兀,设置这个段落是什么用意?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段落,也是在我一再坚持保留下来的。我身边也有朋友有这两种感觉。点映那天,有一些观众看到那个段落的时候哭了。那个段落完全从故事里抽离出来,整个片子其实都是导演在叙述,我就希望能够跳出来,就像在街头随机采访,像一种纪录片的感觉。

  《李米》跟你的第一部电影《光荣的愤怒》的“黑色”风格完全不一样,你是在求变还是在刻意回避上一部作品造成的印象?

  讲述方式和影像风格不一样,应该还是故事决定的吧。《李米》的故事完全是另一回事,但是两部片子依然有我很多一样的地方,都是将故事的主人公放在一种非常极致的状态下,有紧张好看的故事构成。从我自己来讲,如果说《光荣》“黑色”,那我希望《李米》是一部充满诡异的电影。

  《李米》赢得了很多青年观众的喜欢,看得出来你在调动一切手段。比如《李米》延续了你在《光荣》里干净凌厉的节奏,剪辑帮了你很大的忙。

  我想这些观众喜欢的原因应该不是剪辑,是世界观。现在的观众都有很高的判断水平,你去网上看各种影评,片子的好坏他们评价得很直接,有的观众还能谈出很深的门道,单纯使用技术手段就希望观众买账,不太可能。我想他们还是喜欢你的电影人物的生活方式,与手段无关。

  未面世的“猜想”

  片名是从《李米的遭遇》改成《李米的猜想》,现在的故事内容跟猜想关系不大,更像是李米的一场遭遇,你怎么看?

  李米在四年的时间里,天天都陷入猜想,所以她逮着乘客就跟人倾诉。我们曾经也叫过《李米的爱情》,她的那种焦虑很直接,观众很容易感受到。最初设计的故事是,最后警察叶倾城找到李米,给她退钱。他们跟录像带和DV机一起缴获的那笔钱全都是连号的,叶倾城告诉她,贩毒挣的钱应该是一笔一笔的,不应该是连号。最终调查结果是,这笔钱是从香港的中国银行一次性提取出来。提款人是个港商,钱很干净,去处也很干净,因此这110万必须还给李米。这就意味着马冰其实不是方文。这个结果对于李米来说,更崩溃。她的那种遭遇永无休止,比四年更长的等待要来了。

  原来的结尾可能让观众更觉得光明和有希望,他们会觉得李米的男友在做着别的事情,挣着干净钱。以现在的故事,观众却完全可以认为马冰就是方文。你把你原来的结尾完全颠覆了?

  这样绕来绕去,我也不希望观众被绕晕。那个结果对于观众来说有希望,但对李米来说,就是炼狱,无休止的等待还将继续。我还拍了马冰自杀前那段戏,他对菲菲说,如果遇见那个女孩,一个字也不要告诉他。这些都是为了让观众确认马冰就是方文。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相关专题:电影《李米的猜想》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