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京报:戏剧交流 不必四年等一回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5日02:16  新京报

  作者:天蓝

  其实英国戏剧对中国的影响很多年来便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着,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五年前英国O剧团带来的《三个黑故事》,其最精彩之处在于,所有戏剧视觉假象下的真实刺激皆归功于他们出色的形体表演,而当初“对国内戏剧结构的启示不言而喻”的观点如今已成为现实案例,生发在中国年轻一代导演的实验作品之中。最执著的学习者如北京三拓旗剧社的赵淼,还有青年导演黄盈等。紧接着在2004年底北剧场举办的英国戏剧舞蹈季中,由英国站台之家剧团带来的《天花与热狗》再次以形体加视觉影像的先锋效果在之后的几年间,影响了一代戏剧专业的学生。

  其实无论是《三个黑故事》还是《天花与热狗》,他们最初被发现并受到国际关注都是通过英国爱丁堡新潮艺术节,这是爱丁堡艺术节的“延伸产品”,每年英国文化协会会邀请约50个国家的250名国际知名戏剧推广人士来挑选作品,因此这是全世界的新人新作抛头露面展示自己而不可错过的机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英国爱丁堡艺术节通过大使馆开始向中国的青年戏剧人和院校师生发出邀请,或许是由于资金、路途、时间等原因,能赴邀的国内人士多年来寥寥无几。因此,4年后的今天、即将于11月份在北京、上海等地举行的选自爱丁堡艺术节的“英国新潮戏剧展”,我想必将又是一次令人期待的交流。

  这次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从去年爱丁堡新潮艺术节受关注的30部剧目中挑选了四部作品———《歇斯底里》、《低处生活》、《本该如此:牧歌》和《一切就此完结》。能从上百个英国小剧团中脱颖而出受到英国文化委员会的邀请,作为戏剧精品进行文化交流,水准自然不言而喻。

  在英国交流期间,我还与四个剧团聊到了生存问题,其时与北京众多民间剧社相同,英国民间戏剧人也在为“吃饭”问题而寻找出路,只是由于环境不同、竞争机制成熟,因此从创作起点上就不会像国内一样产生“扎堆”现象,而是呈现多样性的特征。

  当然从市场角度来说,做引进剧恐怕比国内原创剧风险大很多,因此在国内戏剧交流多为政府行为,剧目也多以大剧场的商业、半商业大制作为主,成本高票价高,自然远离普通百姓。这次来交流的四出戏的影响毕竟有限,希望诸如英国戏剧交流的活动能每年举办一两次而不是让我们一等就是四年,这样的话,国内戏剧观念进步的速度或许将更快。

  本报记者 天蓝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关于 戏剧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