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小宁的《超强台风》在“飓风”过后,余浪犹存,给我留下了这样的“有突破,亦有遗憾”的第一观感,在商业片模式和主旋律叙事结合的道路上,中国电影人的脚步既艰难又向前。
值得肯定的是,影片在特效制作这一国产电影的软肋上,有了长足的进步,虽然“超越好莱坞灾难大片《后天》”的豪言有点言过其实,但是不论是特效镜头在全片中所占的比重还是特效的最后呈现效果,都比之前的灾难大片有了明显的提升。作为电影工业中重要的一环,这个技术的突破自然令人欣喜。
《超强台风》作为一部具有浓郁主旋律色彩的商业片,其“主旋律”体现在了满布全片的细节设置和人文主题上。浙江某沿海城市,面临高级别的台风威胁,如果让群众撤离,将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如果不撤离,台风一至,将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这样一个两难的境地,无疑成为了最有“含金量”的价值观取舍意义。“以人为本”,以市长为首的政府领导做出了自己的抉择,因为——生命无价。这里,体现的是一种“金钱与生命”的关系。
还有,当被困在孤岛上的面临生产遇到生命危险的妇女,军队派出了一架直升飞机,冒着被台风吞噬的危险,舍命进入台风眼,抢救母子。这里,也依然是以人为本,体现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有意思的是,这样的取舍关系,在好莱坞影片《拯救大兵瑞恩》中,我们已经有所领略了美国人是如何处理这样的戏剧情境的。
整部影片采取了“有点有面,点面结合”的人物塑造策略。有“知耻而后勇”的镇长,有“睿智而清醒”的气象女专家,有“文武双全,果敢过人”的市长。然而在人物塑造上,普遍存在一个过于脸谱化的问题。人物的性格偏于简单,性格发展过程缺失。比如市长这个一号主角,显得过于“英明神武”,力擒小偷,后来面对危险,又舍命相救小偷,最后甚至拿起棍棒与海中的鲨鱼搏斗。过于脱离现实的人物形象,无疑损害了这一具有真实事件原型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的感人力度。观众无疑在看片时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这样的市长是真的吗?虽然典型化是文艺创作的一个手法,但是过于“高大全”的塑造方式是弊大于利的。而在影片后半段,在市长救小偷的过程中,镜头语言的运用,让市长看上去就像翻版“小马哥”,这样的视听效果,出现在这样的戏剧氛围下,反而有了一种反面的戏谑副作用。
反观好莱坞大片(比如《龙卷风》),往往成功地把外部危机(自然灾难)与内部危机(家庭,个人困境)结合起来,在解决危机的过程中,实现角色的性格发展弧线。在提供视觉奇观的同时,给出感人的故事与丰满的人物。而在本片中,则大多体现地比较生硬和教条。对灾难大片来说,视听震撼固然重要,但是故事始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的成功与否将决定着影片成败。我们在进一步提高制作技术含量的同时,是不是也该花更多的功夫在这些方面呢?叶枝错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