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长沙客
那个叫谢晋的电影人去了。有报纸用了这样的标题:“谢晋。85岁。剧终。”10月18日凌晨,在故乡浙江上虞,谢晋安然辞世,个体的生命是“剧终”了。但从艺术生命来看,我们都愿意相信,谢晋没有谢幕,依然闪烁着灿烂的光彩。
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中国电影人固然群星璀璨,但真正能够跨越数代人的记忆,并成为一种高度和象征的,谢晋可谓首屈一指。与其他电影艺术家相比,谢晋的特殊性或许在于他整整工作了五十年,从1957年的成名作《女篮五号》到让人热泪盈眶的《鸦片战争》,始终让公众瞩目,这种情况实不多见。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的样式,在当代一直具有强势的影响力。
一部优秀的电影上演,往往会成为一种全民的节日,谢晋和其他杰出的电影艺术家,就是这种节日的执掌者。至少有两代人是看着谢晋的电影长大的,他贡献出的《红色娘子军》、《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女足9号》等,贯穿半个世纪,几乎每一部电影都成为一个年代的经典。甚至惯看港台片成长起来的80后一代,对谢晋的电影,也并不陌生。我们的中学时代,集体去电影院看《芙蓉镇》和《鸦片战争》的记忆,而今依稀可触。
作为一个电影导演,谢晋以艺术的手法记录了他所置身的时代,记录了半个世纪的中国。看他的电影,我们可以发现,作品高度契合时代主流意识,在宏大的历史或政治背景的衬托下,用强烈戏剧化的方式来处理人物关系,使人物的形象塑造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谢晋这种鲜明的风格几乎存在于他所有的电影。以至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当代中国政治的“主旋律”电影。这一历程,既可看作是时代使然,也可说是谢晋高超艺术掌控能力的呈示。
在谢晋所有的影片文本中,都彰显出一个电影导演应有的艺术自觉和艺术良知。不仅是一种姿态,更是扎实有效的实践。他试图打开时代语境所需求的国家叙事、集体叙事对个人叙事的纠结。他将社会主义革命文化、传统知识分子的浩然正气、浪漫情怀、中国传统的通俗传奇经验与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技巧重新组合,形成一种表述自我、表述中国、表述人生的基本立场、视角、结构的审美形态,从而在国家叙事的基础之上,还锻造出一种同时代罕见的个人化叙事魅力。
这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也许当属《芙蓉镇》和《鸦片战争》,在笔者看来,这两部电影也是谢晋最重要的作品。前一部影片讲述湘西芙蓉镇上几个普通人物在“文革”前后十几年里命运的变化,从他们个性不同程度地被扭曲、被异化,来反思民族的历史;后一部影片通过对宏大事件的艺术展示,表达对历史的新思考。芙蓉镇上的风风雨雨,正是中国当代社会进程的缩影,谢晋在片中把乐观与绝望、平静与混乱、真实与虚假编成绝妙的织体,平衡,精致,干净,浑然天成,富有浓郁的反思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而《鸦片战争》则凸显了一个艺术家持续的思考、探寻能力和对历史超越性的艺术再现的无限可能。这部拍于1997年的影片投资1亿多元,创造票房纪录,可谓开启中国大片先河,是谢晋晚年的辉煌。
但谢晋毕竟是走了。在半个世纪的电影生涯中,他将国家集体叙事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度,堪称一代大师,留下一个深厚的时代背影。在此之后,谁将超越谢晋成为新的大师?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