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车逝》:独立与自由——以灵魂的姿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0日16:17  新浪娱乐

  很久以前,马尔丹说过,观众在“进入”画面时,必须保持着自主,此时他才能把画面看成是一种美学的现实,而电影也就成了一种艺术而不是鸦片了。《车逝》不是鸦片,尽管我们并不肯定它在多大程度上提供了健康的精神营养。如果说习惯了接受刺激的观众早已麻木,那么《车逝》则可以让慵懒的灵魂走向清醒,因为疼痛。

  故事若有若无,不是碎碎而落的柳絮,而真正地有了水草的姿态,弥漫,萦绕,带着色彩迷离的感伤、心酸、痛楚,在无语而有声的氛围里闪躲着,终于缠绕出形状。有人会说看不懂这部片子,因为片中的女孩、达叔、大巴司机都不发一言,有的只是彼此若有相连的碎片。其实当你接受这样的欣赏语境时,你便开始读懂《车逝》,是种意境,需要领悟;是种姿态,需要凝视;是种容器,需要填充。究其根本,如果没有飞蛾扑火的勇气,那么导演所刻意在影片与观众之间打开的天地对你并不会产生意义。距离未必产生美,如果你没有勇气。

  影片的开始是一个关于

高速公路上的连串
车祸
的长镜头,纵深(景深)的电影语言(高速公路的开阔纵深效果)与舞台语言(高速公路构建的与摄影机轴线垂直的横线舞台展示)自然地结合,饱满的镜头张力带来了冲破画框的视觉冲击力,从这一刻开始,我们便开始了欣赏快感与接受疼痛交织的旅程,一如影片中的红色大巴,冲入封闭的修车铺空间地带。影片的内容并不复杂,一些某些线索也处理得较为清晰。女孩生活得并不理想,似乎还时时地忍受着来自身体的疼痛,修车铺的达叔对女孩充满怜爱也充满控制的欲望,红色大巴载着司机邂逅女孩,大巴内的空间联系着外面精彩的世界,小小的修车铺顽强的对抗着这种侵入。我们无从借助对白(影片拒绝了对白的出现),但画面显然始终代表着电影本身的最重要的坚守和生命所在,导演执着于这一点也试图用这种剥离营造出真正的间离与欣赏的投入感和宁静感。影片始终处在不定的运动中,残缺的形式最终成为结果,这是一份留白,一份坚守,代表着《车逝》的艺术诉求。其实,如果说当我们拒绝语言的修饰时,真实回归真实,那么,当我们拒绝完形时,残缺也在构建真实。时常,空白需要填补,空白又始终存在,这就是生命的过程。《车逝》刻意打造的是氛围和意向,这部片子像是描绘了中国空灵水墨的瓶子,是灵动的容器,需要睿智而丰富的填充,这种填充只来自观众。

  影片的节奏处理的有些吃力,拿掉对白后的《车逝》努力地试图用声音、构图等电影元素构建一种适当的节奏,但显然效果还不能尽如人意。情节的弱化与灵动的结构对电影的节奏本身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观众的注意力不能及时地从一个涣散趋势中拯救出来,那么这种被夸大的欣赏距离实际上就会造成欣赏心理的远离甚至逆反。《车逝》的电影语言不乏力度,色彩运用十分成功,但影片节奏显然成为了美中不足。

  观看《车逝》似乎成为了一次心灵之旅,需要放飞自由的灵魂去感受清澈的孤独和疼痛,这种感觉即使在艺术片中也很少出现。就这一点说,《车逝》就代表了一种理想,走向独立,回归自由,以灵魂的姿态。文/张波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关于 《车逝》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